一般提到骨质疏松,大家都认为这是老年病,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得。但山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张红霞和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刘建国纷纷表示,并非如此!近年来,骨质疏松逐渐年轻化,骨质疏松不再是老年人专属。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的疾病,根据《骨质疏松症防治中国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是世界骨质疏松第一大国,全球2亿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我国独占近一半。而且骨质疏松非常容易引起跌倒、骨折、身高变矮,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但我国却只有不到1/10的人知道骨质疏松症,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人群更是少之又少。为什么会出现骨质疏松?这个病有哪些症状呢?山西晚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A 骨头变脆有原因
张红霞介绍,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下降和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如果把骨骼比作银行,30岁左右是人体的资产顶峰,50岁以后则会断崖式下降。如果不早早在银行里存足够的钱,随着年龄增长,骨骼的“负债”则会更多,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养老金”。
据调查显示,在50岁以上人群中,每3名女性中就有一人会经历一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每4名男性中就会有一人“中招”。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女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40%,而男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310%。“骨质疏松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它的发病年龄正在年轻化,且覆盖人群越来越广,三四十岁年纪轻轻的骨质疏松患者不在少数。”刘建国说,这与现代年轻人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及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
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激素水平、饮食习惯、运动、药物、烟酒史等。其中,年龄增长是其主要因素,使用某些药物也是骨质疏松的重要诱因。如某些免疫系统疾病或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影响骨代谢,长期服用可诱发骨质疏松。
“防晒做得太好的人,普遍容易缺乏维生素D,而维生素D是人体骨骼健康的基础。”刘建国说,而人体维生素D的获得80%-90%来源于晒太阳,所以防晒做得越好,皮肤接受的紫外线就越少,合成的维生素D自然就越少。加上现代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女性以瘦为美,肉类等蛋白质摄入不足及以“咖啡续命”情况,都可能加重骨量的流失,让骨质疏松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B 早期症状要了解
很多人会认为,得了骨质疏松并不是立即要人命的大病,没什么大不了。“其实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发生骨折,这也是导致老年患者致死、致残最常见的原因。”刘建国说,老年人骨折后翻身和坐起十分困难,一旦长期卧床,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褥疮等并发症,不论发生哪种并发症都会危及病人的生命。而且,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会显著增加,半数人出现一次骨折后还会再遭遇第二次。
那骨质疏松能预防吗?它又有哪些早期表现呢?
对此,张红霞表示,骨质疏松症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极易被忽视,大部分患者发现有骨质疏松症往往是在已经发生骨折之后,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确诊的,因此,她建议大家应在充分了解概念的同时,重视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比如颈肩腰腿的肌肉酸痛、四肢麻木、抽筋等。”而人的脊柱椎体骨质疏松后,由于抗压能力下降,在轻微的暴力下,如弯腰搬重物、摔倒、咳嗽、打喷嚏等均可导致脊柱椎体压缩变形而产生骨折,导致脊柱畸形、视觉上身材变矮,类似蛋糕受到挤压而变扁、变矮。
“还有就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去检查骨密度。”张红霞说,她有不少患者是因糖尿病入院治疗的,但往往在检查骨密度的时候,就会有骨质疏松的情况。所以,如果存在下面几种情况,建议早期筛查骨密度:腰背酸痛、身高变矮;体型消瘦;轻微外力损伤骨折;绝经年龄早于40岁;骨质疏松症家族史;维生素D缺乏(小于10ng/ml)。
C 科学补钙是关键
刘建国介绍,正常人骨骼的矿物质含量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此后,随着年龄增长,骨骼中的钙质逐渐流失,骨量开始缓慢下降。40岁以后的人群,如果不注意维护骨骼健康,加之存在有损骨骼健康的生活习惯,就可能出现骨质疏松。而骨质疏松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早期预防是延缓骨质疏松的最佳办法,确诊后的治疗只能减缓骨量的丢失,降低丢失速率,并不能完全补充丢失量。”他说。
骨质疏松的预防主要包括:健康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补充营养。需要人们调整生活方式,规避风险因素,不挑食、不节食,做到均衡饮食,并加强运动,同时,服用如钙剂、维生素D的骨骼健康基本补充剂。
“但补钙需要注意科学,不要盲目乱补。”刘建国说。我国营养学会制定的成人每日钙的摄入推荐量是800毫克,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的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毫克,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补钙量遵医嘱。补钙期间,可定期检测血钙量和尿钙量,以便掌握用量。“补钙的最佳时间是在每天临睡前,不仅可以为夜间的钙调节提供钙源,阻断体内动用骨钙,同时有助于睡眠。”
D 这些谣言不要信
谣言一:多喝骨头汤能预防骨质疏松
动物骨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钙,但生物钙只有变成钙离子才能够被人体吸收。有实验表明,一千克的动物骨熬煮两小时,骨汤中游离钙含量小于2毫克/100毫升。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应不少于800毫克。所以,若想通过喝骨头汤达到推荐的钙摄入量,成人每天需要喝至少40升骨头汤。因此,靠喝骨头汤远远不能达到补钙的目的,更不能预防骨质疏松。相反,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脂肪,老年人或血脂代谢异常的人不宜过多食用。
谣言二:改善骨质疏松,多补钙就行
骨骼健康不仅取决于钙的摄入是否充足,还与磷、镁、维生素D等有关。其中,维生素D是促进肠道对钙吸收的重要元素。要想改善骨质疏松,仅有钙而没有维生素D的话,补再多钙人体也吸收不了。人体本身就是维生素D的生产车间,皮肤在光照下可以将7-脱氧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所以晒太阳对改善骨质疏松非常重要。另外,蛋白质和维生素K也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想要改善骨质疏松,不能仅靠多补钙,还需要补充维生素D等其他促进钙吸收的元素。
谣言三:骨质疏松患者容易骨折,宜静不宜动
适度的体育锻炼对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运动刺激可以促进钙吸收和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保持骨骼强度。长期缺乏运动会造成骨量流失,加快骨质疏松进展,影响关节灵活性,使人易摔倒而导致骨折。
老年人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或者低强度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自身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保持良好的平衡能力,以降低跌倒损伤及继发骨折的风险。因此,骨质疏松患者不能不运动。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