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天气寒冷干燥,气温变化较大,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各地都出现了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的情况。
呼吸道感染主要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比如流感等。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一些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感染,比如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造成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很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以及不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患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寒战、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表现。
呼吸道感染高发人群主要是自身抵抗力低的人,如婴幼儿、身体虚弱的老年人、罹患心肺疾病、糖尿病及慢性气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吸烟者、营养不良的人、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
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1.季节转换的时候发病率较高,比如说夏季转到秋季,或者是秋季向冬季转换,气温下降明显的时候,在通风差、密集的场所等,甚至会出现呼吸道感染疾病局部、短暂的聚集性流行。
2.病毒性感染的发病率高于细菌性感染,总体来说,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病毒性感染的患者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细菌性感染的患者中,学龄儿童的阳性率最高。
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病原有70%~80%为病毒,包括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由细菌及其他病原体引起。
支原体对于普通人相对比较陌生。支原体是一种微生物,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是目前已知最简单的原核生物,直径只有25μm,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约3至7年会发生一次区域流行,也是我国5岁以上学龄期儿童和成年人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从临床表现上看,发病形式多种多样,多数患者仅以低热、疲乏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突发高热,并伴有明显的头痛、肌痛及恶心等全身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以干咳最为突出。咳嗽初期为阵发性的刺激性干咳,随着病情进展开始有痰,常持续4周以上,多伴有明显的咽痛,偶有胸痛、痰中带血等。呼吸道以外的症状中以耳痛、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较多见,极少数患者可伴发胃肠炎、心包炎、心肌炎、脑膜脑炎、脊髓炎、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关节炎及肝炎等。该病具有一定自限性,大部分症状轻微,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可以自行缓解,不需特殊治疗,更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治疗上可遵医嘱采用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药物。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疾病是流感。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作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普通群众对它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每年11月底,我国北方即陆续进入流感季,每年的季节性流感流行全球可导致300~ 500万重症病例,29~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目前感染人类的主要是甲型及乙型。甲型可分为多种亚型,目前主要流行的是H1N1,H3N2。 乙 型 分 为 Victoria 和Yamagata系。人患流感后能产生获得性免疫,但流感病毒很快会发生抗原性变异从而逃逸宿主免疫。人的一生可能会多次感染相同和(或)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流感主要以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为主,经直接或间接接触可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也可感染,也可能以气溶胶形式传播。
此外要明确一个概念,流感和普通感冒是不同的两个疾病。普通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二者的临床表现也不同。普通感冒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天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流感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流感病毒可以侵犯下呼吸道,引起病毒性肺炎,严重者可以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流感患者大多数为轻症病例,治疗可分为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流感为主,此外还有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有关。防病大于治病。对于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易发展成为重症,应及时就医。从预防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接种疫苗:对于年幼的儿童、抵抗力弱的高危人群可以接种相应的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
2.开窗通风:每天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但是要避免避免风直接吹到人的身上。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必须去时科学佩戴口罩。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4.合理膳食,增加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穿着适当,根据气温、环境及场合适当增减衣物。
5.规律作息,心情放松愉悦,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做好保暖,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
临汾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和睡眠医学科 马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