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子夜

彰往察来又一年

  前几天朋友小聚,聊起过去的一年做了些啥事,话题便开了,聊得不亦乐乎。
  我的爱好有三,写作、徒步登山和摄影。过去的一年写了数百篇大大小小的文章,从古到今,天南海北。写的多是山山水水,还有那些曾经的往事。或许是随着年龄增大,回忆便成为生活中的常态了。
  写的文字多了,就想汇集成册,也利于保存。于是就印了一本散文集。封面是淡雅的五线谱,寓意生活的旋律是美妙的。
  书印了也没有打算卖,只是留作纪念。犹如农民收获的稻谷麦子,只是为了自己食用。到了收获的季节,就收进来,储存在谷仓里,慢慢地享用。
  老家的屋子太陈旧了,于是就琢磨着怎样翻修一下。这个计划好多年了,一直没有实施。去年就在边设计、边施工中将老屋整修了。没有动框架,就像一个人写文章固有的风格,骨架不会轻易改动。只是换了屋顶的瓦,就像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标题,让你看了就想进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外墙当然也焕然一新,那是广告,远远地就可以看见鲁家老屋翻新了。房子修整后,前后好几次回去小住,很是惬意。
  秋黄时,去当年参加工作时的那个小镇走了走。只可惜物是人非,当年很多熟人,比如做油纸伞的杜叔不在了。我站在杜叔的青瓦屋前发呆了很久,很多从我身边经过的人不知道我站在那里要干什么。他们不知道我这是在怀念一个故人,怀想一段曾经的往事。
  最远的徒步是去了新疆,徒步乌孙古道。相约了十多个志趣相投的人,历时6天,行程近120公里,从北疆走到南疆,遇到了高原徒步几乎所有的元素。不仅有高山草原、原始森林、雪山达板、绝美湖泊、蓝天白云,也有泥泞道路、马匹走丢、生活物资尽失,还有大风下雨、电闪雷鸣、白雪飘飞。可不论怎样,徒步乌孙带来的视觉冲击与心灵享受都没有折扣。
  初冬时,又去了乡下,登上当地一座最高的山峰。那山顶下方,有一处依托山体岩石作屋顶房墙的房子,称之为“岩屋”。岩屋很大,可住二三十口人。岩屋前是绝壁,有一眼山泉从一处岩洞里流出来,清澈、甘甜。上山的路是石头台阶,想必当初是花了很多功夫的。路两边是初冬时的茅草,已枯黄,被风一吹,像极了古时的驿道。那岩屋就差一面酒旗了。
  当地还有一栋有三个天井的老屋,现在还有人居住。相传是一大姓乡绅的祖屋,从那栋天井屋里走出了一个将军,一个县长,三四个秀才。天井老屋里传到某一代,成为乡医,一块“济世堂号”的牌匾至今还保存着。我拍了很多照片,发给我的好友。她说,你把那块牌匾买回来,那是古董。还有,那山泉水也带一壶回来,好泡茶喝。
  一年里到底做了多少事,感觉怎么也捋不出个所以然来。一年到头都在重复,就像日出日落,像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加了一些微信好友,但也删除了很多。犹如大路上来来往往的人,有的成为同行,有的只是擦肩而过。那微信群就像一间客栈,来来往往,有远行的老李,有做茶叶生意的老张,有路过的老陈。在这个微信群客栈,相互聊着,又相互陌生着。
  一年到底能做多少事,又做了多少事,再怎么捋都难以精确。写一些自己看的文字,去两三个在网上看过无数遍照片视频的地方随心地走走,做四五件看起来可做可不做的事,一年便过去了。

□鲁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03期

  • 第2024-01-02期

  • 第2023-12-29期

  • 第2023-12-28期

  • 第2023-12-27期

  • 第2023-12-26期

  • 第2023-12-25期

  • 第2023-12-22期

  • 第2023-12-21期

  • 第2023-12-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