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四岁的儿子在饭桌上津津有味地哼唱着刚学会的古诗,他的脑袋左右摇摆,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我看到他的碗里还残留着不少米粒,突然想到他只是顺口背诗,却不能真正理解诗中蕴含的节约精神。于是,我在心里琢磨着如何让他深入理解节约的内涵。
“一、二、三……”我端起碗一颗一颗地数起了饭粒,儿子觉得奇怪,拉着我的手问:“妈妈,你怎么数起小米饭来了?”我故意卖关子地回答:“宝贝,刚才躺在你碗里的9粒小米粒给我打了个电话,你想听听它们说了什么吗?”儿子被我的话吸引住了,他赶紧凑到我的身边:“妈妈,小米粒到底说了什么呀?”我蓄意制造悬念:“小米粒嘛!它们自然是不开心了。”
儿子睁大了眼睛,一脸困惑地问:“米粒为什么不开心呢?”我耐心地跟他解释道:“宝贝,你瞧,你的碗里有这么多没吃完的米饭,它的朋友们都去肚子里旅行了,可它们却留在了碗里,太孤单了。”儿子蓦然明白了过来,嘟起了小嘴巴,我等待着他提出解决办法。
“妈妈,我们送小米饭回家吧!”儿子的话正中我的下怀。“可我们都吃完饭了,怎么送它回家呢?”我又抛给儿子一个问题。儿子眼睛一亮,果断地回答:“妈妈,我还可以吃的。不信,你看!”他挑起米饭,一粒一粒地放进嘴里。吃一粒数一次,当儿子数到9的时候,米饭被吃光了。看着他吃完米饭的满足表情,我竖起大拇指给予赞许,同时故意说道:“丁零零,丁零零,小米粒打电话来了。”
儿子好奇地问我,小米粒又说了什么,我对他笑着说:“小米粒特别开心,它跟米饭朋友相遇了。”儿子听后满足地笑了起来。“宝贝,小米粒还让我告诉你,以后吃饭的时候不能再让它们哭了!”儿子点了点头。
第二天吃午餐的时候,儿子吃完饭,碗里又留了几粒米粒。我一摆出接电话的动作,儿子赶紧把米饭一扫而空,他吃完后,还满意地摸了摸小肚皮,好像在向小米粒兑现承诺。
就这样,儿子的饭碗里剩下的米粒越来越少。
其实,我们教育孩子时,不需要那么多冗杂的说教,试着给孩子编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许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品味生活的真谛,也在不知不觉中帮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就像我们家的“米粒”童话,还会继续陪伴儿子的成长,也给他的童年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段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