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的冬天,老太原的家庭主妇们会利用冬闲时节来捻棉线。捻棉线,是昔日老太原乡村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就是主妇们利用捻线砣手工把棉花捻成一股股棉线,有些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捻线砣”这个词,捻线砣就是手工捻棉线的用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人们对这个物件是十分熟悉的。捻线砣是用木头做成的,模样儿像半个荸荠,平面朝上,上面黏一根二三十厘米长的细竹筷,离筷子顶端约一厘米处用钢丝锯锯一个小缺口,专门用来拴棉线头。
到了冬闲时节,老太原的大妈们不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她们会聚在村里一个向阳背风的地方,边晒太阳边搓捻棉线,十分自在。她们左手手心握一团棉花,先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拽出一点棉花,把它捻成单股线头,边拽边捻,捻到一定长度时就会把它拴在捻线砣那根筷子的缺口上,接着用左手的手指头一边不断往外拽棉花,一边继续用右手指头捻,同时旋转捻线砣,让它给棉线上劲儿,如同给钟表拧发条似的,这样可以让棉线储存足够的韧劲儿。有的人也会把捻线砣放在大腿上用右手心往前一搓,同样是让它转起来,这样一边转一边往外不停地拽棉花,很快,一根细长的棉线就像春蚕吐丝一样从她们的巧手中吐出来了,越旋转棉线越长。达到一定长度,就需要站起来,捻线砣几乎垂近地面,而她们的手也举得高高的,这样捻出的棉线就会更长一点,接下来把捻好的棉线斜着一圈圈绕在竹筷子上就成功了。单股线捻多了,再合成双股线,线的股数越多棉线越结实。
等到有了足够的棉线就可以织衣服、织袜子及织手套,用来弥补家里棉布不足用的缺口。现在六七十岁的一些老人可能还穿过这种手工捻的棉线织成的衣物。
过去,农家人吃穿用多靠自给自足,捻棉线便是家庭妇女们的一项重要活计,女人不会捻棉线,这家人的花销就会比别人家多,日子就不好过。捻棉线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那个时代品评女人聪明贤惠的一条标准。当时还有外地人编了句顺口溜:“太原婆姨不做活,天天耍个捻线砣;白天黑夜连轴转,日子过得真快活。”据说,老太原人用的这个捻线砣比黄道婆发明的纺车还要早。
在棉花还没有大规模传播和普及的时代,捻线的原料是植物纤维——麻或动物纤维——桑蚕丝,工具是随意的一个重物。人们将麻或丝的一端系在重物上,随着重物的旋转,如同扭麻花似的,为捻出的麻或丝上了韧劲,就成了麻线或丝线。当手里的线越捻越长时,人们就顺手把线缠绕在重物上,这样,就可以连续不断地捻下去。这个重物后来多用实木做成,形状不一,有中间细、两头粗圆的鼓槌状;也有一根小棒穿过两寸厚的枣木圆盘、形似车轴状的物件,最早被称为“瓦”,此“瓦”与房屋建筑上的砖瓦可不是一回事。古人在“瓦”上面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认为女孩子从小玩弄“瓦”,将来长大就能胜任女红。“弄瓦之喜”便是旧时祝贺生了女孩的专用语。“瓦”在后世被改名,有了一个专用术语“纺锤”,也有人叫其为“拔吊”或“拔拉锤子”,但老太原人仍形象地称其为“捻线砣”,这个“砣”如同杆秤的秤砣,维系平衡着一家人另一端生计的千斤重担。
彭庆东(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