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我在太原27中上学,学校从太原市文津巷迁入了并州南路的新校舍,我们高中两个班第一批入驻新校。新校舍虽然只有一座三层教学楼,我们还是有种“鸟枪换炮”的感觉,心情格外喜悦。
当时,新校园里杂草丛生、坑洼不平、建筑垃圾遍地。我们高中两个班,边上课学习,边在课余时间参加建校劳动,主要是拔除杂草、清理灌木、清除建筑垃圾、平整学校操场。
新校舍还未彻底完工,大门和部分围墙还在建,有的地方只是拉个铁丝网当围墙。为了安全,校领导决定成立一个“护校民兵队”,通知一出,同学们都踊跃报名。最后,两个高中班各选了5名同学进入护校民兵队,这十人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好后生。护校队员按照要求每天晚上都要住在学校,学校便把教学楼一层的一个教室临时改成了护校队员的宿舍。
学校还给每个护校队员配备了一支气枪,一人一盒铅弹。每晚分两个小组在校区巡逻,治安防盗,学生们背着气枪既能壮胆又感觉很神气。夏天,夜间凉爽宜人,还比较舒服,到了冬天,夜晚就会十分寒冷,但是大家依然会认真执行护校任务。
有一天巡逻时,护校队员发现车棚西墙角堆放的同学们寒假拾来的马粪变少了,那是同学们一个寒假的心血,还没来得及给校农场送去。发现情况后,第二天晚上,我们护校民兵,全体出动,埋伏在马粪堆对面的教室里,眼巴巴地盯着窗外,暗中观察。午夜时分,大家看到两个黑影翻墙入校,拿着铁锹把粪扔到了墙外。大伙立刻分析认为,墙外应有接应人员,就兵分两路。一路带着气枪悄悄地沿墙蹑手蹑脚从学校大门出去,果然看到远处一个黑影正往平车上装马粪。随着一声哨响,里外人员同时出击,逮了个“人赃俱获”。
原来是附近村民父子三人,发现学校堆着马粪,就有了偷粪换工分的念头,结果第二次偷盗就被抓了个正着。事后,校领导表扬我们警惕性高、尽责尽职、爱校如家,护校队员们高兴了好一阵子,此后,更加负责任了。
那时,我们学校在西面农场种了20亩水稻,常常夜间要给稻田浇水,这个任务又落在了护校队身上。夏日里稻田蚊子特别多,队员们穿着雨衣雨靴全副武装防蚊,还是挡不住一团团蚊子的叮咬。身上大汗淋漓,衣服像水泡了一样,但我们还是坚持一畦一畦给稻田浇水。当太阳初升时,护校队员们顺利完成任务,迎着霞光自豪地返回校园,还不耽误上课。
护校队还和其他同学利用学农课到农田里插秧、拔草、施肥、收割、打场。黄澄澄的稻谷丰收了,那年每位同学都分到了5斤大米,别提多高兴了,那不仅是当时的稀罕物,更是我们汗水的结晶。
一年后,我们就毕业了,学校设施也基本完备,特殊年代特殊时期的护校任务也将结束。但是每个护校队员一想到那段时光,自豪感就会涌上心头。
梁建军(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