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健康

乳腺癌年轻化 务必要早筛早诊早治

  它,常被称为“粉红杀手”,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有数据显示,它的新发病例高达226万,正式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同时,中国女性新发病例超过41.6万,发病率为39.1/10万。它就是乳腺癌。
  “体检报告上显示乳腺结节,会发展为癌症吗?”“听说现在乳腺癌年轻化了,我最近发现孩子乳房有硬块,需要做哪些检查?”“乳腺癌会不会遗传?”……生活中,关于乳腺癌的疑问有不少,为此,山西晚报记者咨询了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张晓俊,让他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A 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张晓俊介绍,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确实在逐年升高,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我国的新发病例占全球的2/5左右,且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他说。从发病年龄来看,欧美国家的发病年龄在55-65岁之间,中国的患者发病年龄要小一些,大约在45-55岁之间。事实上,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降低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我们结合全国数据,加上我们科室所做的统计,乳腺癌的早期生存率能达到92%以上。”张晓俊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目前来说,规范化筛查是实现乳腺癌早诊早治、提高生存率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目前欧美国家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乳腺癌筛查,已将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提升至85%,其中通过筛查发现的占比超过20%,乳腺癌5年生存率达90%以上。相比之下,国内乳腺癌的早期发现率不足20%,而通过筛查发现的比例更不及5%。
  国家卫健委规定,35-64岁年龄段的女性可以参与国家的免费两癌筛查项目,其中的一项就是乳腺癌。许多女性会等到35岁之后,才开始定期检查乳房。多数年轻女性因为没有定期检查的习惯,通常都是在发现乳房硬块或乳头异常分泌物后才去就诊的。“乳腺癌早期是没有症状的,有些人会有轻微的疼痛,但2/3以上的人群都是无意间发现乳房有肿块,才会到医院就诊,进一步发现问题的。”张晓俊说。这种延迟诊断的现象在年轻女性中尤为常见,部分原因是她们忽视了乳腺健康的重要性,或者对乳腺癌的早期症状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许多年轻女性并不认为自己有罹患癌症的风险,导致了诊断的延迟。
  山西是宫颈癌和乳腺癌的高发区,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很多妇女一旦发现病情往往是晚期,不仅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也较低。如果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且早期治疗费用仅为1万至2万元;而晚期治疗5年生存率仅为20%-50%,治疗费用高达10万元以上。2022年,在“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暨省卫生健康委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免费“两癌”筛查已惠及农村妇女232万人,而在未来,这项惠民举措也将继续在相关地区开展。
  
B 乳腺结节不可怕 但仍需注意观察
  生活中,越来越多女性体检报告上显示“乳腺结节”,这是不是意味着罹患了乳腺癌?对此,张晓俊表示,80%的乳腺结节都是良性的。乳腺结节是乳腺组织在影像学仪器中表现出的一种形态学改变,也是一种影像学普遍存在的征象。乳腺结节只是一种现象,而并不是疾病本身。乳腺结节可以见于各种乳腺疾病,比如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纤维腺瘤、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癌等,约80%以良性疾病为主。而乳腺结节的病因目前不是十分明确,不过其发生大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在临床大量的门诊乳腺结节病人中,发现结节与年龄关系密切。比如在20-40岁即育龄期的女性,乳腺结节较为多见,这可能与育龄期女性雌激素分泌相对旺盛有关。
  “八成是良性,也就是说还有两成的乳腺结节可能是恶性病变。”张晓俊补充说,目前各种乳房良性疾病呈现逐年增多及年轻化两大特点,由一些乳腺疾病演变而来的乳腺癌,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所以发现结节后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进一步判断才是关键。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男性患乳腺癌较为少见,但也是存在的。
  
C 发病原因尚不清楚 危险因素较多
  目前,乳腺癌的具体致病原因还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大多数专家认为和乳腺疾病、激素有一定的关联。也有专家认为,乳腺癌发病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女性承受的压力增加、生育和哺乳年龄推迟、生育和哺乳比例下降、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外界激素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
  “乳腺密度高、女性压力大、生育晚、没有母乳喂养……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张晓俊说。中国女性饮食多是高蛋白的食物,乳房脂肪较少、腺体较多,多为“致密性乳腺”。而由于致密性乳腺在检查、评估时比平常更加困难,所以其患乳腺癌的几率比非致密性的要高4-6倍,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女性乳腺癌患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婚后生活的重点主要是工作和家庭,承受着来自工作、生活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女性情绪焦虑引起内分泌和激素的紊乱。另外,据《中国乳腺癌现状报告》中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30岁之后怀第一胎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要比30岁之前怀孕生子的女性高2倍多。
  “我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推行母乳喂养,除了对孩子本身有益,对女性乳腺的保护作用也是一方面。”张晓俊说。有研究发现,女性哺乳12个月,乳腺癌的风险就会降低4%。这是因为母乳喂养有两个保护性作用:一是母乳喂养可能导致乳腺上皮进一步的分化终止,减少细胞恶变;二是延迟了妊娠后月经周期的恢复,减少内源性性激素对乳腺的刺激。
  一般来说,乳腺癌发病的风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两大类,其中,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身高、遗传、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个人史、月经提前开始、更晚进入更年期、乳腺密度及某些良性乳腺疾病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饮酒、吸烟、超重以及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乳房植入体、激素替代疗法等。
  此外,饮食中缺乏蔬菜和水果,维生素摄入不足,红肉和加工肉摄入过多,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夜班工作等,也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虽然不可变的危险因素无法避免,但可以控制及避免可改变危险因素,远离乳腺癌。”张晓俊说。至于怎么判定自己是不是罹患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可通过盖尔模型来进行评估,它会通过目前年龄、初潮年龄、首次生育年龄、以前乳房活检的次数、乳房活检中存在非典型增生、直系亲属患乳腺癌的人数等资料,估计女性在未来5年到90岁期间发展为浸润性乳腺癌的风险。
  
D 要预防 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张晓俊介绍,对于预防乳腺癌,目前公认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化学预防,也就是通过吃药来预防乳腺癌的发生,但这种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癌的发生概率,但会有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增加子宫内膜炎等发生的概率,所以相对应用较少。还有一种就是手术预防,比如大家所知的安吉丽娜·朱莉。她由于母亲罹患卵巢癌去世,就通过基因检测确定自己遗传携带BRCA1基因突变,医生预测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概率分别为87%和50%,因此她选择进行双侧乳腺切除术和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以降低患癌风险。然而,这并不是大多数女性的选择。
  “经常有人问,如果两种方法都不用,该怎么办呢?”张晓俊解释说,那就建议大家密切观察自己的乳房,一旦出现诸如疼痛、肿块、乳头溢出不明液体等情况时,及时就医。
  另外,女性在40岁之前,建议进行乳房的超声检查。40岁以上女性,在乳房超声(彩超)检查的基础上,联合乳腺的钼靶进行筛查。“因为彩超对小结节的敏感性更好,而钼靶更利于发现钙化的病灶以及乳房腺体不对称的病灶。”张晓俊说,而对于高危人群,会选择在彩超和钼靶的复合检查的同时,并进行乳腺的核磁进行筛查。同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年轻女性要坚持体育锻炼,适度控制体重,减少熬夜和压力,保持充足的睡眠;调整饮食结构,少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增加新鲜水果蔬菜比重;避免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8期

  • 第2024-01-05期

  • 第2024-01-04期

  • 第2024-01-03期

  • 第2024-01-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