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正飘飘——六个孩子的抗战史》
朱洪海 著 万卷出版公司
本书是一部反映东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斗争的报告文学。
1939年,中共中央为挺进东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延安组建了一支东北干部队(简称“东干队”),本书所记录的六个孩子,均为东干队成员。全书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为时间线,运用大量的档案、回忆录等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真实记录了张学思、高存信、罗文、王岳石、白竟凡、谢雪萍六个孩子的烽火青春,通过还原全民族抗战浪潮下一幕幕历史场景,再现了那一代青年为民族命运前仆后继的激荡岁月。
1931年,沈阳。高存信,辽宁开原人,1914年出生,时年十七岁。在当时沈阳城外的小河沿,有一所省立第二工科学校,这所学校建于1922年,此后近一百年间历经变迁,多次更改校名,于1998年成为沈阳大学的一部分。
1931年时,高存信已经在这里读了两年化学专业,因为学校与沈阳城里的家有点距离,他一直住校读书。
9月18日夜,枪声骤然响起,正在睡觉的高存信被惊醒了。在响成一片的枪声、炮声、炸弹声中,他和同学们抱成一团儿,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天刚亮,他们爬到教学楼上看到,半空中日本飞机正在低空盘旋投弹,一队队日本兵荷枪实弹,沿着小河沿,杀气腾腾地奔向东大营方向,追击退却的中国军队。
东大营背靠天柱山,是张作霖时代建的兵营,为了和北大营相呼应,取名东大营。不过北大营只是纯粹的兵营,东大营除了具有兵营功能,还设有军校,东北讲武堂最后两期学生就是从这里毕业的。如今,沈阳炮兵学院就建在它的原址上。
很快,东大营也被日军攻占了。
9月19日,整个沈阳全城都被日军占领,学校宣布停课,要求学生解散回家。
高存信家住在沈阳城的大南门内,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沿街倒着被日军杀害的老百姓的尸体。高存信不敢再进城,就绕路回到了学校。
在学校只能暂住一两天,有家不敢回,也不知道父亲高崇民在哪儿,母亲已在三年前过世,无处可去的高存信只好决定走回开原老家。可手里没有路上的吃饭钱,连走了两家亲友,才借到三元钱。借完钱看天色已不宜赶路,只得在学校又住了一夜,第二天再走。
这一夜很难过,外面的枪声稀稀拉拉地响了一晚上,昨晚因为不了解情况还不知道害怕,现在知道是日军发动战争了,不仅残杀中国军人和警察,连老百姓也杀,所以一夜也没有睡好觉。9月20日一早,高存信和同族的两个哥哥结伴,向着开原方向一路前行,日落西山时,他们赶到一位同学家住了一宿。
9月21日,天亮继续赶路,中午走到了铁岭。这才发现日军推进的速度比他们还快,已经占领了铁岭,但这时还只是沿着铁路线推进,来不及占领城内。三个人于是在城里的大车店住了一夜。
9月22日,一行三人又徒步四十多公里,终于回到了开原乡下的大寨子村。
这天,高存信的爷爷高东园也刚刚赶回家里。
高东园是从开原县城逃回来的。
沿着铁路线推进的日军,控制了高东园几个人合伙修建的开丰铁路,有两个创始人去向日本人交涉,说这条铁路是他们私人的,没想到日本人把两个人都枪杀了。
高东园一看势头不好赶紧逃回乡下,回到家正惦记着沈阳的儿子、孙子时,看到孙子高存信回来了,松了一口气,但儿子高崇民始终下落不明。
占领铁岭和开原后,日军很快出兵“扫荡”乡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原来的地方政府已经找不到了,土匪、汉奸开始频繁出现。为了自保,高东园动员当地各村的老百姓,把当年日俄战争时藏起来的枪都拿了出来,又想办法买了点枪,组织起联防乡团进行自卫。
高存信也参加了乡团,发给他的是一支日本造的金钩枪,他经常用它来打家雀,有时到村外找一棵白杨树做靶子,就此练就了一手百发百中的好枪法。
1931年这一年,在北平读书的张学思刚刚十五岁。
张学思是张作霖的第四子,时任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张学良是老大,两个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从小在封建军阀家庭长大的张学思,在母亲许夫人(许澍旸)的教导下,养成了自强自立的性格。他的家庭背景,起码在东北是无人能及的,但是他没有沾染上纨绔之风,也不对继承张家的权势抱有幻想。许夫人共生下二子二女,大宅院里的复杂关系,让这个清醒的母亲坚持把孩子们都送到学校去学习,她希望他们将来都能靠本事吃饭。这在大帅府的各房家庭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新思潮的启蒙,张学思对这样的封建军阀家庭没有好感。
赫赫张家终究没能绕过“富不过三代”这句古语,若干年后,张家的第二代就有不止一家由于坐吃山空,生活陷入了拮据。后来,有的甚至时不时要依靠已成为海军少将的张学思接济一下。
早期的张学思也是很反感张学良的。中原大战后,大赢家张学良被任命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入驻北平办公。
这时张学思正在北平私立汇文中学读书,这是一所建于1871年的教会学校,梁思成、王大珩、彭雪枫、启功等都曾在此读书。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人民对东北军的不抵抗行为骂声一片,把张学良称作“不抵抗将军”。在国难家仇的双重刺激下,张学思也和同学们一样,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抗日救国运动。但是“不抵抗将军”的弟弟积极参加抗日运动,在他的同学们看来,没有比这更黑色幽默的了。年轻的学生们更是血气方刚、义愤填膺,他们有的向他发出质问,有的以鄙视的眼光看他。
十五岁的张学思受到很大的打击,好在这时有一个叫王金镜的同学不时出面帮他解围。
王金镜是辽宁省辽中县(现沈阳市辽中区)人,比张学思大两岁,这一年十七岁。
王金镜和张学思在沈阳同泽中学读初中时就是同班同学,王金镜的父亲还做过奉天警察署的署长,也是张作霖的部下,所以这两个初中生很投缘。王金镜喜欢读传播新思想的书,从小说杂志到三民主义都看,还组织了一个进学社,社员之间互相讨论读书心得,张学思也参加了。在王金镜的影响下,少年张学思对三民主义和民主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通过王金镜,张学思还认识了一位叫王西徵的老师。后来的张学思说,王西徵是自己思想上启蒙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