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醒世徐继畬》徐建宏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该书从“生平小传”“破冰醒世”“当代启示”“箴言警句”四个方面,展开对徐继畬一生的观察书写。书中着重从徐继畬一生中重要的人生经历,如“神光寺事件”“厦门抗击英军”“福建剿灭盗匪”“如何著《瀛环志略》”“总管同文馆”“执教超山书院”“晚年修《五台新志》”等事件中,展现其所处复杂多变的清末时代社会大背景下,依然正信弥坚、爱国为民、潜心学术、清廉朴实的高杰高尚情怀。
一直在被感动中。
才不到二百年,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先前是饱受列强欺凌、腐败丛生,而今早已在世界上讲开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读《破冰醒世徐继畬》一书,脑子里时时翻腾出这一念头。
徐继畬是不幸的。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一个晚清乱局中的先行者,肯定要遭遇诸多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但这种痛苦也未必真的就完全是痛苦,至少在后人的书写中,我们还是会骄傲,在那样一个时代,还是有先知先觉的先行者,正是因了他们的不屈努力,破冰前行,才打破了原来我们的祖先并不是一个模具铸成的刻板印象,还是有许多像徐继畬这样的人,在积极应对,冷静思考,对世界形势和可能到来的变化做出清晰的判断,号召要“睁眼看世界”。
要睁眼,要看世界。意思是多数人对眼前那个世界的变化视而不见?在晚清的那个时代,确实是的。自古就在倡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有几个人敢打破定论?稍有不慎,只怕就要被扣上通敌媚夷的帽子。
在书里面论及那个时候的朝野上下,差不多就是这么一副样子。好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坐井观天,比如徐继畬,书里如此形容:“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徐继畬认识到中国的软弱,从而唤起这位爱国官员为中国寻找赢得时间的救世良方。与英国打的无准备之仗,已被实践证明是有勇无谋的蛮干。现在,必须以在中国沿海的欧洲人的军事优势为前提,制定合理的、有效的政策,早在鸦片战争结束之前的好长时间,徐继畬已经认为西方人是中国不能继续漠然视之的外国人了。”“历时五年,增删考证,拾遗补阙,数十易其稿,徐继畬写成了近代世界地理历史巨著《瀛环志略》。在这本书中,徐继畬已经意识到了欧洲的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的隔绝状态,这是中国无法阻挡的趋势,尽管他依然不能认清这种扩张背后的原因。但这部经过徐继畬阅读大量资料、结合采访而成的著作,依然在近代中国‘看世界’的潮流中令人瞩目,更具有难得的准确和超前的视野。”
这不是今人的故意夸张,早在《瀛环志略》出版后不久,徐继畬的同时代人曾国藩、李鸿章、王韬都对其予以肯定,康有为、梁启超也称他们是以《瀛环志略》为起点对西学产生兴趣。尤其是出使西方的第一人郭嵩焘,在光绪二年出使英国时,更是给友人写信由衷赞叹:“徐先生未历西土,所言乃确实如是,且早吾辈二十余年,非深识远谋加人一等者乎?”
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国的人,居然凭着釆访认知的积累作出判断,后来者一一比照,居然相差无几,这恐怕就不是用简单的一句先见之明就能敷衍得了的。
徐继畬在思想认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历史早有定论。
在《破冰醒世徐继畬》里,作家通过对徐继畬生平与思想的剖析,会发现他高于常人的眼光,不仅是因为恰好在厦门任职期间了解到了西方,观察到西方诸国强大的由来,更源于一个士大夫求新求变,或者说一个中国人胸中蕴藏的炽热的家国情怀。
可惜他的见识实在过于超前,在那样一个闭关锁国的时代,如何才能使大家都持开放态度和视角去认识西洋诸国?他的所有论调不光不合时宜,甚至还有崇洋媚外的嫌疑。
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肯定要遭到多数人的排挤,徐继畬也没逃过同样的命运。只是被罢官之后,他并没有消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是读书人,回到山西,又回馈乡梓,在平遥超山书院做了十年山长,教书育人。
那个时代的昏聩,普遍的腐败,早已成定论,徐继畬无力改变现实,他只能独善其身。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弟虽外任十余年,家中并未置有田产”,“在平遥馆俸每年二百四十金,不足供家中食指。祖遗薄产,折变殆尽。”这是一个读书人起码的底线,也是他所能保持的最后尊严。
徐继畬漫长的一生,当然不只做下这么些成绩,比如他参与了同文馆的创建,堪称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又比如手批《后汉书》,总结治国理政经验,发现了“官天下”的秘密。几十年宦海沉浮,为官一方,多有作为。繁忙公务之余,又留下了大量诗文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研究考略。在《破冰醒世徐继畬》一书中,作家不蔓不枝,让我们逐渐看清,在社会动荡不安之际,一个人该保持怎样的节操,以一种积极进取的姿态迎接西方挑战。这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独醒之累,独善其身有什么意义呢?他只是竭尽全力,保持开放的身心,以具体而生动的实践,召唤更多的同道中人汇聚到时代的合唱中来。他的诸多做法开风气之先,用书里的总结就是:“徐继畬等对近代中国命运的思虑,要到半个世纪之后的甲午战败,才开始形成社会启蒙的思潮。其《瀛环志略》影响日本,使‘落后中国’和‘闭塞山西’具有了世界的因子;徐润第、徐继畬父子留下的宝贵文献资料,延续着古老中华的智慧和格局。”
《破冰醒世徐继畬》不是一部简单的打捞之书。作家旁征博引,只是简略选取传主几个关键节点,就把一代士大夫“上书北阙,拂袖南山”的饱满精神勾勒了出来。在众声传唱文化自信的当下,再想想一百多年前徐继畬的所作所为,不免让人感慨良多。
陈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