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过年的众多美食中,有一种最具年味的话,那一定是梅菜扣肉。因为它代表团圆、红火、喜庆、美好。
梅菜扣肉是一道客家人独具特色的传统名菜,现在大江南北都在食用,更是城市、农村办宴席的“硬菜”和“压轴菜”。它与盐焗鸡、酿豆腐被称为客家三件宝,客家人有时为图方便,简称其扣肉。上了梅菜扣肉,意味着酒席的菜都上齐了,主人赶紧点燃一挂早已经准备好的鞭炮,“噼噼啪啪”的喜庆声像开席的指令,客人们可以开始享用桌上的美味佳肴了。
制作梅菜扣肉的材料主要是五花肉和梅菜干。五花肉红白相间、肥瘦两宜、外观漂亮;梅菜又名富贵菜,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可清热解暑、增强消化、降脂降压。通常是将五花肉放入锅中,煮至筷子能够轻松插穿的八分熟,然后用老抽上色,低油温炸至颜色暗红,再切成一厘米左右的厚片,倒入之前用八角、香叶、桂皮、生姜等炒好的酱汁,翻拌均匀后盛入碗中,五花肉皮朝下排放整齐,上铺梅菜干,放在蒸锅蒸透。装盘时,把肉反扣在盘中。
成菜后的梅菜扣肉摆出圆滚滚的造型,红白相间的五花肉“颤颤巍巍”,让人见了心生爱意。此时,梅菜干吸收了肉的油脂,吃起来肉香滑嫩、咸中略甜、甜中带酸、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下酒又下饭。夹一口放进嘴里,唇齿留香、满嘴流油。本应最无味的瘦肉,因长时间的蒸煮也变得酥烂;梅菜吸饱了肉的汤汁,变得不酸了,多了一种植物之外的甘甜。梅菜扣肉酸酸甜甜的口感,让人根本就停不下筷子。
一向勤劳节俭的客家人即使是对梅菜扣肉情有独钟,平时也是很少做的。但只要逢到春节这样的大年大节,哪怕平时再节俭的人家,也要备上一盘梅菜扣肉。似乎有了这道“当家”菜,年节才过得隆重、踏实、有味。年后待客时,端出一盘梅菜扣肉,才显得郑重其事有诚意。客人也会因为受到最高礼仪的接待而诚惶诚恐,对主人心怀感激。
吃年夜饭了,主妇把在锅中早早蒸好的梅菜扣肉,摆在桌子中间最显眼的位置。梅菜扣肉外形圆满,正好契合着全家人过年团团圆圆的美好心愿。因其红亮的色泽,又被人们称为“红袍添喜庆”,象征生活红红火火。怪不得客家人要对梅菜扣肉高看一眼。家里的长辈带头举筷,招呼大家“吃块蒸出来的梅菜扣肉哈,过年了事业生活都要蒸蒸日上”,表示正式开始过年了。原来,历经长时间细火慢炖蒸出来的梅菜扣肉,还有如此美好的寓意。此刻,长辈眼里都是慈爱,给每位亲人碗里夹上一块扣肉,还要顺带说上几句诸如工作顺利、学业有成的话语。亲密无间的举动,真心实意的祝福,令每个家人心头流淌着一股暖流。是啊,梅菜扣肉在人们心里,不仅代表年节的圆满、吉祥,还饱含着可贵的亲情。
春节期间,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在品尝梅菜扣肉等美食中,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心里如抹蜜一样甜。过年的快乐和喜悦洋溢在脸上,变成花朵,幸福地盛开。
□赖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