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第16位的大姓,人口数量约为2000万,林姓分布大部分在南方,其中又以福建省的林姓人口为最多,近500万人。
寻根溯源
1.出自子姓,以居地为氏。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商末比干遗子坚生于长林石室,武王克商后,赐以林姓。
2.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氏,称之为林氏。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得姓始祖
无论子姓林氏还是姬姓林氏,追根溯源,莫不是黄帝之后。
林姓得姓始祖始于林坚。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杀害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鹤壁市新区鹿台遗址)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林姓最初主要发源今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
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
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如今,林姓在广东、福建、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
宗族特征
1.林姓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氏上带上了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林姓经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使忠孝传家、重视家族教育、尊敬祖宗、敦亲合睦等美德成为林姓传统家风。
2.林姓各支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山东德州林姓一支派语字行为:“若宗孟荣,厚泽祖恩。”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五十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林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林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林则徐和他的“十无益”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文”的家教,并奉行终生。他曾写过一副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他曾经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中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针对世风日下的时弊,于一八三九年九月巡视澳门后,在前山写了《十无益格言》,与其他家训告诫后人的模式不同,林则徐的“十无益”,不仅陈述原则,还点明了道理,让人耳目一新,非常难得。
林则徐曾经手书《十无益》格言,作为修身处世的标准:一、父母不孝,奉神无益;二、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五、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这十句话不仅是林则徐教育子孙的家规,也是林则徐以德存世的范本,至今影响深远。
林家有一个家族传说:除夕,邻居听见林家欢天喜地地在吃年夜饭,好奇地从矮墙上探望过来。所见到的却是这一家大小十多人,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唯一的一大盘素炒豆腐。林家夜间照明只用一盏油灯,平时只放一根灯芯,到了大年夜,才加点一根灯芯。林则徐显达后,林家过年依然是那盏油灯和一盘素炒豆腐,以纪念往日的艰辛和家人之间的团结和睦。
曾国藩曾经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听说林则徐三个儿子分家,各得钱六千串。他做了二十年的总督、巡抚,只有这么一点儿家产,官德修养不是你我能够相比的,我们这些人应该向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