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南北朝时期人们热衷元宵节戴着面具出游

  古人称夜为“宵”,正月是农历的元月,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今人的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舞龙狮,放焰火,猜灯谜,大抵不过如此。但是古代的元宵节,却是全民狂欢的大Party、各类让人“亮瞎眼”的花灯及灯下情侣相会,还有五花八门的祭祀……古人愣是凭借自己的创造力把元宵节搞成了一个盛大的嘉年华活动。
  南北朝时期,元宵节最热衷的就是“化装游戏”,即戴上面具闹元宵。《隋书·柳彧传》记载:“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人们纷纷戴着面具出游,既有“女装大佬”,又有各种酷炫极致打扮的人,个个争奇斗艳。为了在这晚压倒别人,成为“最靓的仔”,竟有人不惜倾家荡产,可见狂热。隋朝诗人薛道衡在《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中称“假面饰金银,盛服摇珠玉”。而这就是隋唐元宵灯会的先声了。柳彧上书皇帝说,都城百姓在正月十五互相攀比,浪费财力物力,希望皇帝能够禁止。但像元宵这样的狂欢,显然是人们所热爱的,所以从北朝到隋唐,再到两宋,不但没禁,反而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从上到下,全民参与的盛事。
  从隋朝开始,灯成为元宵夜当仁不让的主角。隋炀帝杨广在《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一诗中写道:“灯树千光,花焰七枝”。唐朝有宵禁制度,但是元宵前后允许放三夜花灯,当时称之为“放夜”。《明皇杂录》中记载了南方巧匠为一代风流帝王唐玄宗设计的灯楼,灯楼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也就是四十米到五十米,至少相当于现在的15层楼高,灯楼上悬挂珠玉,金银穂,有风过时,金玉铮铮作响;灯上又绘龙凤虎豹,如腾如跃,栩栩如生。盛唐时期上元之夜热闹的不仅是长安、扬州、洛阳和凉州的上元夜,各地也无不“灯烛华丽,百戏陈设,士女争妍,粉黛相染”。
  传统社会,礼制森严,闺阁小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但是过元宵节就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也可以借此机会寻找自己的良人。于是,元宵节亦是年轻男女与情人相会的时候,形成了月上柳梢,人约黄昏的特殊习俗。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便是描写这一习俗的代表之作。词中运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抒发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而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的故事,也成为成语,世代为人们所乐道。
  古人的元宵节还有闹春和祭祀的习俗。元代散曲家曾瑞《元宵忆旧》中云:“冻雪才消腊梅谢。却早击碎泥牛应节。柳眼吐些些。时序相催,斗把鳌山结。”这首散曲描写了春耕前的春社上制作泥牛的习俗成为元宵节“击碎泥牛应节”的一个项目。
  南朝《荆楚岁时记》描述了古人元宵节将柳枝插在门上,以酒水肉脯豆粥来祭祀的习俗。也就是说,最初的元宵节,是个祭祀的日子。明代唐寅在《闹元宵》中描绘了一幅绝美的元宵图:“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女人们戴上美丽的饰品开心地游玩,男人们唱歌吹笙、赛社神,祈求一年平安,五谷丰登。
  古代的元宵节,让人间化身为巨大的游乐场,千年之后我们还能从文献记载、诗词歌赋中窥见当时的热闹与繁华,感受人们在新年的开端,内心祈盼美好顺遂的热烈情感。

□江初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9期

  • 第2024-02-28期

  • 第2024-02-27期

  • 第2024-02-26期

  • 第2024-02-23期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21期

  • 第2024-02-20期

  • 第2024-02-19期

  • 第2024-02-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