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华夏先民对自然力神化的一种产物,融合了诸多动物和天象的特性力量:美角似麟鹿,迤身似蛇蟒,披鳞似鱼,健爪似鹰;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龙喜水,水是生产、生活的命脉;龙好飞,飞是对超越苦难、摆脱困境的向往;龙通天,天是最高的地方;龙善变,变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龙灵异,神奇莫测,非凡不群。
在上古时期的祭祀仪式中,龙只是沟通天地的媒介、人神交通的使者。传说中,部落首领都能自由往返于天地之间,龙是他们上天的交通工具。司马迁道:“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龙、马作为脚力,分侍天上和人间。《大戴礼记·五帝德》载黄帝“乘龙扆云,以顺天地之纪”;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山海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上古神巫不仅乘龙,而且动辄乘两龙,大概是为了炫示声威。
最早以龙来比喻那些出类拔萃、不同凡俗的英雄志士的,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庄子·天运》记载孔子去拜见老子,归后三日不语。弟子问他见老子时都说了些什么,孔子回答说:“你们知道我见到什么了吗?见到了龙!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着云气在阴阳之间飞翔。我惊异得张开口却忘记了合,又能说什么话呢!”
《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龙喻英雄:“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千古名相诸葛亮未出山时,有“卧龙”之号。蜀汉五虎将之一常山赵云,取字子龙。《晋书羊祜传》记三国时有童谣谓:“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虎,但畏水中龙。”“水中龙”指名将王濬,晋咸宁五年王濬任龙骧将军,率水师伐吴,所向披靡,攻克石头城,江山一统大业得以实现。隋唐之后,科举领域将金榜题名喻为“鲤鱼跳龙门”,今天我们仍有“望子成龙”之说。
龙,还指一种星象。古代天文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星象和天气乃至农业的关系,他们把天空的恒星划分成“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东方七宿在天空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被称之为东方苍龙。东方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二月二“龙抬头”,说的是“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而龙身隐没在地平线下。见此星象,人们就知道春耕春种的时节到了。
千年以来,宫廷有宫廷的龙,民间有民间的龙。帝王贵胄戴龙冠、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平民百姓属龙相、喝龙茶、剃龙头,有的还赶在龙年生一个属“龙”的娃……龙,是人们尊崇的吉祥之物。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有“龙凤呈祥”的装饰图案,民间的龙王庙遍布神州。动物中,有地龙、变色龙等;植物中,有龙眼、龙胆、龙葵、龙船花、龙舌兰、龙脑树、龙角木、龙血树、龙爪槐等。民间年节要舞龙灯,江南水乡庙会上要赛龙舟……在北方乡村,龙的概念更宽泛:水井、大河、清泉是水龙,石磨、碾子、大青石是旱龙。龙文化深入人心,可见一斑。
龙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龙的形象已成为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深入血液的情感。龙起东方,气势凌云;大国腾飞,造福天下。
龙,是我们永远的家国文化密码。
□米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