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共振”群友们的文章汇集出版了,作品名为《窗前有幅画》,这可真是一件大喜事!
认真品读和欣赏老师们如诗如歌般的作品,欣喜之情充盈于心中:写人的真实形象,咏物的细腻质朴,抒情的真挚深沉,其中也不乏深刻而富有哲思的议论……老师们终于让自己的身心从烦琐的日常中解脱出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寻找到了一条追求更高境界的道路。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老师们的作品会更加完美而成熟,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具有多样性和深刻性,从而也更加充满文学性和艺术性。
按说,教师发表文章并不是稀罕事,翻开各级各类教育报刊杂志,几乎都是教师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叙事。但是,写作和发表文学作品,特别是近年来能一展文学情怀、分门别类地抒写真情实感的文章则不多。也许,我们长久地执着于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定义,抑或是如同有的人认为的文学写作不属于分内工作。其实,不须纵观历史,即使当代,也有众多教育名家同时也是文学家。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确实应该同时也是写作者,也能写出散文、小说和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如今,“同题共振”的群友们做到了。我相信,积极参与丛书写作的老师们肯定从中收获了写作的无限乐趣。
首先,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是积极有益的。课标强调学生要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而教师在文学作品的写作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文学鉴赏和文学审美的眼光,形成的情感认知和表达经验,则会有助于提高自己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对教材中和平日阅读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课堂上的文学作品教学才能游刃有余,在阅读中才能对浩如烟海的书目进行价值取舍,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阅读品位。
第二,能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写作。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有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愿望,愿意用文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学生平日的写作绝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有按课程要求的必要文体的练习,有适应各种场合需要的急就章,更有发自个人内心需求而抒发记写的内容。这后一种,基本上可以用文学作品中的“散文”来概括。即或是为了考试而写,不少作文题目也非常富有文学韵味,用文学样式(散文、小说等)表达更能彰显写作的底蕴和功力。如果教师都能如本书作者这样积极对文学写作进行尝试,对学生的指导就不会产生“隔”的感觉,指导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更重要的是,平日养成写作的习惯,能极大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学、文化和艺术素养。因为,凡是常常动笔写作的人,必定是勤奋阅读学习的人,也一定是喜欢思考社会、思考问题的人。一旦这些形成习惯,他就会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高尚道德操守、看待社会和事物都有正确观点和独特眼光的人。傅雷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序言中说:“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生的酵素,只因为它含有丰满无比的生命力。”教师热爱写作就是在不断让这种酵素发挥作用,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努力,朝着向往的人生目标行进,以达到完善自身艺术修养的最高境界。
最后我还想说,钱理群先生和吴非老师曾经不约而同地认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应该包括四个方面: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和写作者。而真正的“写作者”,应该同时具备了前三个条件的,即是以前三者为基础和铺垫的。因此,我也热切地希望,所有热爱写作的老师们都能成为具有完全的职业素养的人。我也相信,在“同题共振”群里,大家相互学习,共同切磋探讨,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定会有更深入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思考,当然,笔下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张春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