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第十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寻根溯源
1.出自姜姓,以字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以祖父公子高的字名为氏。
2.出自姜姓,以字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以其字为氏。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高姓。另有徐姓人,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娄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
得姓始祖
高姓的两大主源都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裔姜太公之后。
得姓始祖则从高奚开始。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字为氏,称为高氏。被后世高姓族人奉为高姓的始祖。
繁衍播迁
高姓得姓之前繁衍于今河南省境内,自高奚被齐桓公赐姓以后,一直为齐国正卿,因辅佐国君,当居于齐都,即今山东淄博一带。而史料也证明春秋以后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氏族人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氏族人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
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此时蓚县(河北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
宗族特征
1.各地高姓家族的字行辈分在形式上多种多样,有的家族数百年一直延续不断,五六十代人共用一种字行。
2.各高姓家族家规家训大同小异,一般都以强调忠孝纲常的伦理观为重点。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五十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高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高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高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淄博高氏的畏天家学
明清时期的淄川高氏家族是鲁中望族。七世祖柳溪公(高汝登)首倡畏天家学。其后,家族以畏天家学为中心,以忠孝仁义为经络,形成了优良家风。
从明万历至清康熙的100年间,家族出进士9人,举人14名,贡生60余人,有“一科两举人,一门五进士”美誉,乡人称:“世德垂里,世为德门。”
高汝登的畏天家学出自《论语·季氏》一文。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敬畏品德高尚之人,敬畏圣人之言。他说:“天之乘除不爽,如之何不畏?”这段话的意思是,上天的赏罚没有丝毫差错,怎能不有敬畏之心。
高汝登将畏天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一生行善积德。捐资建五里河桥、范水桥及灵虹桥,兴办学馆,数修县学学馆,恤孤寡助婚葬。明万历年间淄川境内多年大旱,他两赈饥荒,因其德行高尚,人称高老佛。高汝登八十岁殁,时五百里内皆罢市哀悼。数年后乡民思慕他的恩德,在淄城东郭立祠祭祀他。
在他的影响下,高氏后人以“畏天”为家学,始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人之本分,为官则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勤奋谨慎、恪尽职守、勤政爱民;为民则乐善好施、谦谨朴素、耕读传家、诚实守信,形成了淄川高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