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总要”“晋北锁钥”,曾经的“峰火要塞”,如今成了最抚凡人心的“烟火古城”。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名篇,让我们记住了这里是“一代文宗”元好问的故里。
忻州市忻府区地处山西省北中部,是忻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拥有1800多年的建置史,是连接冀陕蒙的商贸重镇、中俄万里茶路上的一个古老州城。它历尽沧桑,依然雄心不改;它资源丰富,仍旧创新不已;誉满三晋的云中河温泉旅游度假区、享誉中国的杂粮之都、驰名海外的八音之乡……这一切的古往今来,让我们更想踏入忻府区,去一探沧桑百世的忻府古城正在发生一场怎样前所未有的嬗变……日前,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团来到忻州市忻府区,对话忻州市忻府区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闫莉芸。
深挖历史底蕴,打响6张文化新名片
山西晚报:“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题中之义。忻府区目前主打的文化新名片有哪些?
闫莉芸:忻府区目前主打的文化新名片有6张,分别是“千年古城自在生活”“温泉富集宜康宜养”“信义之乡诚赢天下”“文宗故里风格千秋”“摔跤之乡独树一帜”“八音之乡蜚声九域”。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忻州古城保护活化是市、区两级确立实施的转型发展龙头项目,复现了明清时期商贸繁荣、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画卷,让游客足不出城即可领略忻州各地的人文风情。
忻府区温泉资源富集,现已探明储量2亿立方米,温泉水温在43℃—86℃之间,而且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远近闻名的“富硒泉”“长寿泉”。近年来,市、区两级抢抓全省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机遇,聚焦温泉康养业态,致力打造忻州旅游集散地、山西度假新高地、全国温泉知名地,冲刺世界康养旅游目的地。
从春秋三义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舍身保护赵氏孤儿的义举,到东汉末年貂蝉巧计除董卓,再到明清时期忻商以诚信赢天下,在国内外广设商号。“诚信忠义”不仅是忻府区代代相传的人文精神,更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核。
作为金元文宗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故里,忻府区近年来重修、扩建了遗山祠、遗山园,成立了元好问研究会、遗山诗社、好问读书会等群众性文化团体,大力弘扬遗山精神,促进文化繁荣。
20世纪60年代,忻府区被命名为“中国摔跤之乡”。摔跤在忻府区有着8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项极为普及的民间群众活动,更成为发展新型旅游文化城市、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2006年,“中国八音之乡”落户忻府区。目前,已形成八大套曲、五大吹奏世家,70余个表演团体,1000多名表演艺人,影响远播东南亚国家。
山西晚报:请您介绍一下忻府区文化旅游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区位优势?
闫莉芸:忻府区是忻州市委市政府驻地,国土面积1954平方公里,人口57.7万。随着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日益提升,城区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健全,公共服务配套日趋完善,社会治理水平稳步提升,要素集聚、资源配置、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功能全方位增强,忻府区作为忻州市中心城区的优势愈发凸显。
忻府区交通优势明显,铁路有北同蒲线、大西高铁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雄忻高铁;公路有二广高速、五保高速等过境,距离五台山机场、太原武宿机场车程均在1小时左右;文旅资源辐射区域非常广,从忻州古城出发分别往返于太原、原平、定襄的城际公交每小时发车1-2次,从忻府区来往五台山、河边民俗博物馆、万年冰洞、芦芽山、雁门关及应县木塔、云冈石窟等省内外著名景点也十分便捷。忻府区现已成为我省中北部地区旅游目的地、集散地。
重点打造“信义、长寿、康养”文化新名片
山西晚报:省文旅厅2023年11月28日发布的《文旅康养集聚区验收情况公示》,忻府区位列其中。请问忻府区在文旅康养集聚区建设方面,接下来有哪些规划?
闫莉芸:一是加快培育产业载体。以实施双“千万工程”为契机,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造特色民宿区,合理布设游客中心、指挥中心,建设智慧高效的数字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度假区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二是精心打造产业集群。以创建云中河温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重要抓手,建设北合索省级旅游度假区、奇村、顿村三大温泉度假板块。我们将打造温泉康养专业镇,形成以云中河度假区为核心,北合索省级度假区+陀罗山、奇村+双乳湖为温泉度假旅游带的“一心两翼”的发展格局。另外,也会加快推进温泉康养产品精品化、个性化升级和项目建设,培育温泉度假、旅居、养生和温泉主题公园等多种温泉康养产业群。
三是持续优化服务质量。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全力打响“旅游满意在山西”品牌的工作要求,持续开展文旅市场整治,加强对“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经营主体和价格秩序的监管,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提升导游服务质量,保障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品质,切实增强游客的旅游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是创新提升营销水平。针对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等,深入挖掘和展示区域特色,用足用好商贸活动、文化节庆、体育赛事、乡风民俗等优势资源,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旅推介活动。围绕温泉、生态等资源优势,有效运用网络营销、公众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手段,持续擦亮忻府区文化旅游名片,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
山西晚报记者 张红霞
历史沿革
忻州古邑,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属太原郡。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驱聚塞下流民,在本境置新兴郡(治所在今豆罗镇麻会村),统领九原、定襄、云中、广牧四县,九原县治所即在今忻州城区。
北魏永兴二年(410年),本境又置秀容郡及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府区奇村镇辛庄村南。北魏永安元年(528年),原新兴郡改为永安郡,治所迁往定襄县,至此,本境有两郡,为秀容郡和永安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郡置州,废秀容郡、置忻州,忻州之称自此始。
此后,唐、五代、宋、金、元历代,忻州之名时废时立,到元朝末期固定下来,领秀容、定襄二县。
明洪武初,废秀容县入州,属冀宁道。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改属宁武道。
清初属太原府。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领定襄、静乐二县。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1913年,忻州废州改成忻县,古代忻州结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49年9月,设忻县专员公署,忻县隶属之。
1958年12月,忻县、雁北两个专署合并为晋北专署,忻县与定襄县合并称忻定县,县治设在忻县城,属晋北专署。
1961年8月,撤销晋北专署,忻县、雁北二专署分置,忻县与忻定县分治,复称忻县,隶属忻县专署。
1983年7月,忻县地区行政公署改称忻州地区行政公署,同时忻县改称忻州市(县级市)。
2001年1月,忻州地区行政公署改称忻州市,原忻州市(县级市)改称忻府区,属忻州市管辖。忻州市委、市政府驻长征东街,忻府区委、区政府驻光明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