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
2.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其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者;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称唐氏。
繁衍播迁
唐姓主要发源地当有四处:山西、陕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山西、陕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璟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
宗族特征
1.群英荟萃,名人辈出。
2.从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窥其姓氏特征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为:“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又江苏一支字行为:“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唐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唐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唐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唐氏一族连出四位四品大员
唐氏一族有连出四位四品大员的佳话。唐汝修万历三十二年中举人,初任浙江崇德县知县,调任湖南耒阳知县(正六品),后被推举为名宦乡贤,诰封中顺大夫(正四品)。唐汝修任浙江省嘉兴府崇德县知县时,谨记着从小的志向和祖辈的为人教导,办事公正廉明,关注民生,政绩炳然,十二次获上司嘉奖。当时,县中有势之家犯典,以金银万两贿赂他,他廉政不阿,拒款不受,秉公办事,从而得罪了有势之人,被其中伤,一度移任徽州黟县做教谕。这件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今天名剧《七品芝麻官》中“唐诚”的原型人物。他自撰对联“不事雕机大巧留还天地,独崇质朴余光付于儿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唐氏后人。
唐汝修的长子唐鸣熙继承父亲“德政惠民”的精神,先任四川广元县知县(正六品),又被提为户部主事,诰封“中顺大夫”(正四品)。唐汝修的第三子唐鸣勋受任兵马司指挥使(正四品),管京城北城卫戍。他与父兄一样,有武有德,是一个爱民惠民的将军。唐桥是唐鸣熙的长子,是继承武德家风最突出的军队官员,他因政绩显著,被任为御镇营监军副使,并诰命荣赠双亲,封为中顺大夫(正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