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化

去留肝胆两昆仑

  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被捕后在牢房的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狱中题壁》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最后两句广为传诵,表达了一种毅然赴死的决心,如巍巍昆仑浩气长存。
  古人多用“肝胆”来形容真挚的心意以及人的勇气、血性,如成语侠肝义胆、披肝沥胆、肝胆相照等,为什么肝和胆有这样的一种含义呢?
  肝有两大功能:主疏泄,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所以我们常说“肝”主“怒”,“肝火旺盛”等,这便是“勇”。
  胆为连肝之府,《淮南子·精神》里说:“胆为云,肝为风,肾为雨。”所以肝和胆在一起,更富有血性,所谓勇,就是胆子大,有胆略。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中医著作《素问》说:“肝者,中岁将也。”意思是说肝如同将军,善谋略,精于管理日常政务。
  肝是人体十分重要的一个器官,常和心并列,人们常把最珍爱的人叫做心肝宝贝。《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贾母老泪纵横地搂着他,心啊肝啊地叫个不停。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之官”主持中正、杀伐决断,相当于现在的法官。胆气壮,人就表现得刚猛自信,临危有方,善于决断,成语中的“胆小如鼠”“胆大包天”都是从这里来的。
  当人体接受外界信息时,由肝调畅接受信息,并由胆做出决断,肝胆相互配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处事果断,事半功倍。
  有一个典故叫房谋杜断,是说唐太宗时,明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每次房玄龄提出建议,杜如晦很快就能做出决断,非常地迅速,效率特别地高。正是房、杜二人的“肝胆相照”,才成就了继往开来的“贞观之治”。
  当然,肝胆相照不单是指配合得好,更多的时候比喻对人忠诚、以真心相见,文天祥曾说:“所恃知己,肝胆相照,临书不惮倾倒。”
  “披肝沥胆”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齐人蒯通对韩信说:“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
  蒯通见韩信大权在握,有意劝他脱汉自立,但韩信没听蒯通掏心窝子的话,“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
  刘邦怕韩信真的造反,让萧何设计处死了韩信。“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后世把蒯通的“披腹心,输肝胆”这句演绎为成语“披肝沥胆”,形容一个人的忠义之举。
  《说文解字》中说“胆,连肝之府也”,许慎的这个解释表明古人早就认识到“肝”和“胆”是紧密相连的。
  从医学角度讲,肝与胆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肝与胆互为表里,生理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肝和胆出现了问题,那是非同小可的,所以“肝胆俱裂”这个词指极度的痛苦和悲痛,也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精神或行为临近崩溃。
  肝和胆关系如此密切,可谓雨同舟、休戚与共,便成了“忠义”的代名词。
  桃园结义后,关羽一生誓死追随大哥刘备,生死与共。刘备兵败时,关羽为了保护刘备妻小,无奈降了曹操,但明言是降汉不降曹。
  面对曹操的极致拉拢,他毫不动心,在得知大哥的消息后,直接封印辞官,过五关斩六将去寻那个落魄飘零的兄长,可谓真正的肝胆相照,成了忠义的化身,是心志节操的代名词。
  南宋张孝祥在《过洞庭》一词中写: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他因为支持张浚的北伐主张,受到秦桧等主和派的打击,被贬谪外放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经岳阳,写了这首词。他经过洞庭湖,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是那样的光明磊落。“肝胆皆冰雪”是说自己的心志像冰雪一样的纯洁,尽管自己被免职,但依旧肝胆照人。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人,他在酬答王处士的诗中有“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的句子,意思是说自己的一片忠心丝毫没有改变,永存于天地之间。但长期奔波跋涉,经历了江山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一种年华老去、壮志无成的愤激心情,溢于言表,一片忠心可鉴。
  “肝胆坚移谷,头颅赠枕戈。”肝和胆本是人体的两个器官,千百年来在无数的仁人志士心里却闪耀着人性和理想的光辉,照人前行,催人奋进。

□熊代厚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3-29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7期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5期

  • 第2024-03-22期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20期

  • 第2024-03-19期

  • 第2024-03-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