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艺文

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杜牧《清明》:不能一个人过的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国人的节日没有不热闹的,没有一个人过的,就连我们祭扫先人都放在节气之中。清明本来是讲天气,因为成为了一个追思祭奠的节日而渐渐忘了它本来的功用。
  我们中国人天然就爱双数,而不是单数,“太极”有阴阳、天有日月、地有山河。汉字的“我”,本意是一个人拿着一件兵器,既然是兵器,就有对手。保护的东西是“我”,反过来征服了归到我兵器保护范围之内的也是“我”,通过对方来确认“我”,所以中国人的“我”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甚至更多。
  清明节这么来看就不是单单一个亡者的节日,而是大家众人的节日,通过追思亡者,确认生者的亲疏远近,厘清生者的来龙去脉,文化和家乡在这一刻再次被唤醒,这个节日不能是一个人过。
  杜牧写《清明》,过清明节的行人哪怕欲断魂了,也要问一问酒家在哪里。古代的酒家和今天的酒吧不同,是社交场合,不是饮酒场合,到酒家去大部分是对饮或众饮,不是独饮,而是去聚会。
  牧童显然已经回答过很多人这样的问题,这样一个虽然是生死两隔的日子,但同时也是一个生者相聚的日子,杏花村在这一天一定是推杯换盏、激情四射。
  这是中国人的生死观,死的意义不是停止,而是传承,亡者是生者之间的纽带和链接,每个人都明白如此,这不是个人之间的事,这是网中间的线。
  不要伤感,莫愁前路无知己。我们中国人是用生的精彩纷呈来纪念亡者。
  其中最后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让杏花村成为山西在唐诗里的地标,又因此诞生了汾酒,导致这首诗每个山西人都会背。至于杜牧诗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就不得而知了。
  很多唐诗被世人传诵都是因为给生活带来了美景美食,让生更有滋味。

十八花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01期

  • 第2024-03-29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7期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5期

  • 第2024-03-22期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20期

  • 第2024-03-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