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尧舜时期有高士贤人许由,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
2.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炎帝后裔文叔被封于许国,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为许姓。
3.其他源流。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得姓始祖
许由。许由亦称许繇,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老以后,曾打算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坚决不接受,逃到了箕山下面,自己农耕而食。后来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就到颖水河边去清洗耳朵,表示不愿听到这件事。许由死后被葬于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许由的后代子孙便以其名讳为姓,称为许姓,许由则被后世尊为许姓始祖。
繁衍播迁
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时,源于姜姓后裔文叔一支,被郑、楚所逼,多次辗转于叶(今河南叶县西南)、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荆山(今属湖北)、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等地,后被楚所灭,子孙有流落于今湖南新晃、芷江一带者。这可以说是许姓第一次的繁衍迁徙。秦汉时期,许姓已遍布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后形成许姓历史上最大望族:汝南郡望。此郡望又分支出高阳郡、太原郡、会稽郡等许姓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名门望族。据载,汝南郡的祖先秦末高逸之士许猗,其玄孙许德任西汉安定(今甘肃平凉、宁夏西部一带地区)、汝南(今河南中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一带)太守,在汝南平舆县定居。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北方战祸而南徙的人群,许姓迁居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地。汝南一支后裔许猛任曹魏幽州刺史,许式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地区)太守,许茂任高阳(今属河南)太守,许珪任南朝桂阳太守,许彦任相州刺史,许永慧萧齐时被封为晋陵县侯,许宗之任北魏定州刺史,许懋任梁朝天门太守。隋唐时期,社会趋于稳定,不管是居于北方的许姓,亦或是迁居南方的许姓,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姓人口日益增长。上述汝南许姓一支后裔也有新的发展,如许逊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许弘周任楚州刺史,许远任睢阳太守,许岘任袁州刺史。宋元至明清之际,许姓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宋元时的南迁,促使许姓在南方长于北方的发展趋势,清代移居台湾的许姓,多出汝南一郡,集居于台北、屏东、高雄等地。至此,许姓可谓枝遍天下,广播各地。
宗族特征
1.以许猗为源头的汝南许姓,不但是众多郡望的主干,而且也是许姓历史上迁徙的主源,就其本支来说,冠冕累世,簪缨不绝,辉煌至极。
2.许姓禀承先人贤德高洁的品质,仁德克俭、惜阴勤勉,涌现出众多名人佚事。
3.许姓字行规整鲜明,透出许姓族人独有的特征,如许步云所参与修纂的《许氏家谱》,内有浙江许姓一支字行为:“龙凤麟彪,聪明智慧,簪缨继美,耕读贻谋。”许引之主修的《许氏家谱》,内有河北许姓一支字行为:“立崇文新金学,乃身宝儒以道德。”许秀堂所修《许氏支谱》,内有江苏许姓一支字行为:“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许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许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许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四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许汝霖和《德星堂家订》
“仁、忠、廉”,这是许氏精神的核心。千百年来,许由的“仁让”、伯夷的“坚毅”、许远的“忠义”、许汝霖的“清勤”,伴随许氏家族的延绵发展。
许汝霖于1632年出生,官至礼部尚书,为朝廷一品大员,权位高重,依旧不改本色。他为官期间,崇先贤、尊师儒;整士风、选人才;修水利、免税赋;审冤案,除积弊,清正廉明,政绩显著,深得皇帝赏识。康熙皇帝曾亲赐“清慎勤”御匾以嘉奖。告老还乡后,他创办东山书院,讲学传道,乐善好施,造福乡民,为时人所津津乐道。作为唐代名将许远第31世孙的许汝霖,深受先祖忠君爱国、清正勤廉的精神影响,一生为人为官恪守门风。为延续许氏家教门风,他在告老返乡途中完成了《德星堂家订》,从修学立德、生活礼节等方面训导后代子孙,成为许氏家族家规的传世之作。
许汝霖所制订《德星堂家订》,已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郑板桥家书》《曾国蕃家书》等中国著名家规家训一起被选入《中华家训》,成为中华优秀家规家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