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在小河里挖出一个“浴缸”

  晋南的三伏天,酷热难挨。
  1959年的盛夏,我们从不同学校分配到山西中条山四人住在同一个宿舍,小王来自吉林,小赵来自甘肃,大马家在黑龙江,我则是辽宁人,我们四个都适应不了这里燥热烤人的气候。尤其是晚上一上床,那感觉就像是放在了烙锅上一样,我们“腾”地便被烫得跳到了地上,四个人每天晚上都要这样反复折腾几次,到实在困倦得不行了,才先后躺下,还要来回辗转一阵子,才能迷迷糊糊地入睡。
  照这样下去,如何能休息得好?那年月,既没有电扇,也没有空调,怎么办?我们议论多次,逐渐地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宿舍旁边的小河上。小河的水清澈透明,是个降温纳凉的好地方,我们平常每天都要去河边洗漱几次,无论哪个部位的皮肤,只要一接触到那清凉凉的水,都会从心里往外透着舒坦。只是小河的水太浅,刚刚没过脚面,只能冲冲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四个人热火朝天地讨论如何能利用小河里的水时,我突然想起儿时在小河里玩憋水闸的事儿,就提出明天找些工具,在河床里选一块平缓之处,挖一个大坑,垒砌一道堤坝将水憋大憋深,就能躺在里边洗澡了。另外三人小时候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于是我们一拍即合。心下有了主意,似乎有一股凉风吹来,燥热也减轻了不少,四个人很快就都安然进入了梦乡了。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起了床,计划在上班之前趁着凉快些的时候来完成这项设想了一夜的大“工程”。我们先是到工地保管员大老李那里借来了工具,我们肩扛手提地带着铁锨、洋镐、钢钎、铁簸箕等家伙什儿,来到了小河边,在一个沙多石少的地方开始挖坑,水坑很快就挖好了,可不一会儿就被周围的沙石淤积平了,等于白干。
  怎么办?
  这点困难当然是难不住我们的,我们七手八脚地从周边抬来一些大石头,在坑的周围垒上防沙墙,这样,一个两米见方的大号“浴缸”就建成了。为了保证水的深度,又在距“浴缸”出水处一米多的地方用石头筑起了一道拦水坝,不但保持了水深,还能减缓水流速度,“浴缸”里的水很快就沉淀下来,变得清澈见底了。
  人多力量大,很快一个能洗澡的大“浴缸”在小河里就像模像样地形成了,我们的工程也就大功告成了。之后午休时间,太阳烤得最烈的时候;晚上入睡前,落日余威还未减的时刻,我们都会泡在小河里,毛巾铺在“浴缸”边沿的石头上,头枕着石头,身体泡在清凉的池水里,四个人天南地北的海侃神聊,真是优哉游哉。不久之后,相邻宿舍的同事也跟着凑趣,与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三伏天里难得的惬意生活。
  从此,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在小河里度过一两个小时,才回宿舍里睡觉,酷暑燥热都被小河的清凉冲走了,从此夜夜都能睡个安稳觉,我们彻底摆脱了晋南三伏天的酷暑。有了安稳的睡眠,第二天我们也能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了。

韩长绵(孝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13期

  • 第2024-05-10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8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5-06期

  • 第2024-04-30期

  • 第2024-04-29期

  • 第2024-04-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