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
谁讲出征无军装?你我战袍同式样。
君王发兵去打仗,擦好戈矛磨好枪,
同仇敌忾锄祸殃。
谁讲军装缺衬衣?你我同款配套齐。
君王派兵去打仗,擦亮剑锋磨刀戟,
同仇敌忾斗顽敌。
谁讲出征无盔甲?你我披挂同配发。
君王下令去打仗,修好弓弩磨好叉,
出战保国又保家。
[新说]
《秦风·无衣》是被引用极多的表达同仇敌忾精神的名篇。原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脍炙人口,此三句的译文,随手检索几首。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共穿一件战袍”“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共穿一件上衣”“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共穿一件战裙”;与此相类似的表述是:“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和你同穿一件衬衣”“和你同穿一件下装”,“斗篷伙着披”“汗衫伙着穿”,“我同你同穿长袍”“我同你同穿内衣”“同你同穿下裳”,“你我共同穿衣裳”“你我共穿内衣裳”,“我跟你穿同一件战袍”“我跟你同穿一件内衣”“我跟你同着一条战裙”,“你我合穿一件袍”“你我合穿一件衫”“你我合着穿衣裳”……
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释义为没有衣服、战袍不要紧,大家“伙着穿一件”“共同穿一件”“轮流穿一件”“合着穿一件”。可是细想,在战场上要战士们怎么“伙”,怎么“同”,怎么“合”,怎么“轮流”穿一件战衣?岂不是彼时秦军部队物资极度匮乏了,将军只得虚头巴脑玩点嘴巴皮,闹出匪夷所思的玩笑出来!以此鼓噪就能励志出战?显然,《秦风·无衣》原著原义,被有些后人误译了。
古代兵员大多没有什么强烈信仰和家国情怀,部队的组织程度、士气训练程度以及稳固性都很低下。吃粮当兵,当兵吃粮,切身利益和物质诉求是兵卒们放在第一位的。即便在产生《秦风·无衣》的夏商时代,为了保障兵员稳定以及便于统一号令指挥,军队就有了制式军装,护身皮革、布甲类都统一发放。古代生产力低下,欲打一仗,统治集团筹备后勤粮草、兵器和被服,实非易事。后勤装备不足,经常会影响战局,令部队不敢轻举妄动。
如果一支部队军备匮乏到连发军服、战袍、冬装已经捉襟见肘,需要动员哪怕共穿、合穿,或轮流穿战袍,也要霸王硬上弓出战,那是多么可怕的虚空浮泛!这种靠高喊豪言壮语来掩饰后勤空虚的鼓噪赴战,唯有愚昧狂妄自投火坑的愚昧之师。
西周时的秦国何等之国?“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汉书·地理志》),尚武之诸侯国也。《秦风·无衣》原著原义如何?其原著原义应该如此也——谁说没有军装?今天发下来了。你有、我有、他也有,一套一套发到手,一个都不能少;你的,我的,他的,大家都是相同的,款式相同,配额相等,质地相当。大家一边穿新装,一边点数、打磨兵器。一支衣着整齐的行伍,一支战备后勤保障充足的自豪之旅,一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无敌之师,待命出击。
这时,惟有这时,尚武精神有物质支撑,高调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同仇敌忾”,才堪当货真价实的骄傲励志的豪言壮语。这时高唱这首战歌《无衣》,才是匹配的乐章!
近年发掘出来的秦始皇兵马俑阵,展示出彼时轻装步兵、重装步兵、驾车帅卒的军装,凡短甲、长襦、短裤、腰束、裹腿、浅履、短靴,制式复杂,分类讲究,防护功能周到,配套一应齐全,堪称备无遗算,其至纤悉无遗的过细务实,给人以极深刻印象。这才是贾谊《过秦论》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军队的真实情状定格,这也才配作《秦风·无衣》里颂唱的秦始皇先辈诸侯国秦军强力军备的形象注解。
宋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