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角落里,一枚小小的顶针,承载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妇女的勤劳与温柔。
那时候,农村的日子简单而充实。每当阳光洒在农家小院,妇女们便开始了手中的针线活。缝被子、纳鞋底,这些看似平凡的劳作,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顶针,便是她们手中的得力助手。
记忆中的顶针,通常是金属材质,表面布满了细密的小坑。它套在手指上,宛如一枚小小的护盾。当那尖锐的针穿过厚厚的布料,顶针便发挥了它的作用,抵住针尾,助力针线顺利前行。妇女们熟练地摆弄着针线,顶针在她们的手指上闪烁着朴实的光芒。
母亲也是其中的一员。她坐在小板凳上,身旁放着装满针线和碎布的笸箩。她的眼神专注而认真,手中的针线在布料间穿梭。顶针在她的手指上,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晃动。那时候,家里的被子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她挑选着柔软的棉花,铺上干净的棉布,然后用针线将它们紧紧地缝合在一起。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家人的关爱。而顶针,见证了这一份温暖。
纳鞋底更是一项费力的活儿。厚实的鞋底需要用粗针和结实的线才能穿透。母亲戴上顶针,用力地把针穿过鞋底,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线拉出来。一针又一针,鞋底上逐渐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脚。这些针脚,不仅是母亲的辛勤付出,也是家庭温暖的保障。
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农村妇女们用顶针和针线,缝补着生活的缝隙,编织着家庭的温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顶针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如今在农村,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很少有人再用顶针缝被子、纳鞋底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现代化的缝纫工具和机器。
一枚顶针,虽不大,却意义非凡,它承载了农村妇女们的智慧和坚韧,也承载了那段艰苦却充满温情的岁月。
□徐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