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关系,我与许多欧美工程技术人员打过交道,发现他们中有不少人用左手写字,这些人是左撇子。我好奇地问过一人:“小时候父母没给你纠正过吗?”他没明白:“纠正什么?”我说:“左撇子啊!”轮到他好奇了,问:“为什么要纠正?”他把我问住了。
攀谈得知,他们不但不纠正,商店里还有专门供左撇子使用的剪刀等工具。反观我们,左撇子相对较少,用左手写字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我想,大概与家长从小的纠正有关吧。
小时候,我也是左撇子,每到吃饭的时候,自然而然地用左手使筷子。母亲让我用右手,我不听。父亲瞪眼,手拿筷子做出抽我手的样子。如果再不换手,父亲的筷子肯定会抽下来。我很不情愿地将左手的筷子换到右手,即使不听使唤,也只好别别扭扭地夹菜。久而久之,我的左撇子改成了右撇子。
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么不能用左手?我的左手更灵活啊!”父亲说:“人家都用右手,你为什么要用左手?大家都一样才好。”
事已久远,可是至今,我们许多家长仍然保持改左撇子的习惯,完全不任由人,也不管改后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方式甚至人格(有的孩子因改左撇子成了口吃患者),而是要求“都一样”,只有“割了鼻子一般平”才好。殊不知,顺应天性,尊重个性,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我认为,不应把“都一样”当成模板,而应用“不一样”激发创新潜能。
□赵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