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春灶炉子

  上世纪50年代,大同城里的四合院里住进来不少外来人口,当时这些人家多住在四合院的东、西房或南房,这些房子面积都不大。每当炎热难熬的季节,家里的铁炉子用不上了,居民们就在院子里盘个泥炉子来做饭,这种炉子人们就叫它春灶炉子。春灶炉子从字面上讲大约是从春天暖阳时可以开始使用的炉灶。
  新房子入住了,但缺少一个春灶,就是春夏用的炉子,因为天气热的时候如果还在家里的炉子上烧饭,晚上的炕根本没法睡觉,每个人都要上火,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有一个春灶。
  盖春灶的工作量并不是很大,母亲就和父亲两个人自己搭建。这个工作并不是特别难,但是要把炉子做好有时候可能要靠些运气,刚开始搭好的炉子并不很好用,炉子的内壁一定要用泥糊得比较光滑才行,否则烟火走偏炉子就不旺,甚至会倒着冒烟,做饭时熏得人满眼是泪。
  母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拿剪掉的旧头发和泥和在一起,将炉子内壁再抹一遍。生火做饭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炉灰,隔段时间就需要拿起铁炉盘把炉灰挖出来倒掉,里面还有成块的不能燃烧的炭。我家的风箱安装在春灶炉子旁边。风箱呈长方体,一般躺倒放在春灶炉子旁,侧面和炉腔有吹风管相连,朝外的立面有手柄,和手柄相连的是两根修长的比较光滑的木杆,风箱里面与两根木杆相连的是一块木板。木板上钉着鸡毛。风箱拉动时,木板在风箱里前后运动,产生的风有助于块炭的迅速燃烧,从而加快了大人做饭的速度。
  当初这种炉子都是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做的,用一个破缸底做底座,用黄土和泥用砖瓦逐步泥出进风口、炉膛和出烟口,这种炉子下小上大圆乎乎的,再刷上大白粉非常漂亮,像半截佛塔或是一个泥钵。做饭的时候搬出风箱,平时不用的时候扣个盆子以防雨淋。也有人家用煤油筒子泥一个简单的炉子,那就不好看了。还有年轻人直接把火炉子搬出来图个方便。每当做饭的时候院子里烟雾弥漫,随着风箱呱哒、呱哒地扇,灶口呼呼地喷烟,孩子们就在这烟火气中追逐玩耍,不时地被家长呼喝着,直到吃饭的时候才消停些。
  我记得每次给家里扇火,都会被呛得中途逃跑掉,母亲就赶紧出来接着拉风箱。她说我离开后,倒流回的火会把风箱烧着。她避烟的方法是用一块洇湿的毛巾捂在脸上,堵住眼鼻嘴。我也试过多次,可就是坚持不住,依旧会半路偷跑。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加,春灶炉子逐渐变成了连二的大灶台,院里和大街上到处晒着麻黄草(点燃炉火的最佳材料),风箱也被电吹风机取代。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合院里就被参差不齐的各种小房塞得乱七八糟了,春灶炉子也没地方砌了,便越来越少。如今,大部分人们住进楼房,但仍有个别住在老城四合院的老年人延用着那久违的春灶炉子。

刘印军(大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4期

  • 第2024-06-21期

  • 第2024-06-20期

  • 第2024-06-19期

  • 第2024-06-18期

  • 第2024-06-17期

  • 第2024-06-14期

  • 第2024-06-13期

  • 第2024-06-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