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
砍伐檀树在林间,木头堆放河岸边,浸泡水中待大用,河水清清波涟涟。你不耕种不开镰,何储粮食三百担?你不上山不打猎,怎有兽皮挂庭院?假若你是真君子,你就不要白吃饭。砍伐檀树做车辐,堆放水边近大路,浸泡水中防裂腐,河水清清水充足。你不耕种不开镰,何以满仓堆稻谷?你不上山不打猎,怎有兽肉挂满屋?假若你是真君子,就不奢望白致富。砍伐檀树做车轮,木头堆放水之滨,浸泡水中防虫蛀,河水清清波不兴。你不耕种不开镰,怎囤粮食万千斤?你不上山不打猎,怎有鸟肉挂院庭?假若你是真君子,就不追求餐餐荤。
[新说]
此诗所谓“素餐”,含有两解。一是“白吃”,不劳而获,无功受禄,不付钱而食。二是“不吃素”,只吃荤,食不厌精。
千百年来尸位素餐的士大夫不少,物质分配、占有的不公平激化出来的阶级矛盾,是引发世间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伐檀》在两三千年前就率先针对这种现象以诗歌的方式发问,理直气壮,坦荡尖锐,确实是伟大的发声。
此诗三章,都以砍伐檀木作起兴。以檀木是有益有用待用之材、足可珍惜珍贵,来暗示、映衬不劳而获光吃白食之人的可耻。它抨击社会的不公平,是以诘问方式进行的,具有针对性和战斗性的力度,代表了小民的立场和天地良心的声音,责问得那些不劳而获者无地自容。这首唱诗里还潜伏着反抗、造反的动因,涌动着叛逆的潜流,像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日夜威胁那些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寝食难安,一旦反抗的洪流暴发、奔流、宣泄,会将不公平的社会淹没。《伐檀》如此抨击尸位素餐和不劳而获,站在民众立场作正义诘问,发声延宕了两三千年。
此诗有可贵的公正见地,在其激昂中却能避免偏执,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君子,并不是一揽子否定,而是以其是否尸位素餐,是否吃白食,是否不劳而获的行为和作为来区别。
一直重申“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假若你是真君子,你就耻于白吃饭”“假若你是真君子,就不奢望白致富”“假若你是真君子,就不追求餐餐荤”——这就是对于真君子的宽容、信任和期待。
对于这首古代魏国之《魏风·伐檀》,毛泽东有过掷地有声的呼应。他说,“司马迁对《诗经》评品很高,说诗三百篇皆古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部分是《风》诗,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就是从这里来的。”(此引文见《毛主席诗词与他的哲学》,2015年,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主办的刊物《湘潮》,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曹应旺)。
读到《风》里的好歌诗,我们常常赞美其镂玉裁冰、诗如天籁,佩服创制人的才具。西哲柏拉图鞭辟入里,对这种现象给予揭橥:“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神对于诗人们像对于占卜家和预言家一样,夺去他们的平常理智,用他们作代言人,正因为要使听众知道,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由神凭附着来说话。”
《伐檀》这类唱诗佳作问世的奥秘:它是神魂附体的产物,它的运思、构想、金言、妙句,以及总体表述的力度,都体现出创制者们都是神的代言人。
宋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