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正坐在书房看书的我被楼下一阵清脆悦耳的有节奏的梆子声吸引了。我放下书本,侧耳倾听,除了偶尔传来几下敲击声响,再难听到其它。这时我才意识到,这熟悉的声响我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听到了。
童年时,每个清晨我都是在这嘣……嘣……嘣……的清脆声响中醒来的。卖香油的六爷爷又开始骑着他的自行车驮着个大油壶,走街串巷做买卖了。他推着车慢慢往前走,时不时停下来,把车子往路旁的槐树上一靠,然后从横梁上搭着的一个油渍麻花的布褡裢里掏出油梆子来嘣嘣地敲几下。他也不吆喝,每敲三下梆子就停一停,扭头看看有没有出来打香油的。有的话他就会把梆子斜插回褡裢里,然后接过打油人递来的空油瓶,轻轻打开后座外手的油壶盖子,从侧壁摘下挂着的油提,在桶内搅几下,提起一提,然后熟练地倒进空瓶上的一个细长的漏斗里,那红棕色的香气扑鼻的芝麻香油就乖乖地流进瓶里了。如果要二两有二两的提,如果打半斤油,他会从侧壁上摘下半斤的提来。但不管选哪种提,往漏斗里倒油时,七十多岁的六爷爷总是屏气凝神,整个人像雕塑一般一动不动地立在那里,除了油还在缓缓往瓶中流之外,其他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一般。待油打满,六爷爷在车前把系着的毛巾上蹭蹭手,继续推着车子往前走。我喜欢跟着母亲去六爷爷家打香油。他的院子里有个大锅,锅内总盛着一锅的黑渣子。他拿个油锤在里面捣来捣去,还不住地用两只手抓着大锅的边沿来回晃,就有油星在上面漂浮着了。
六奶奶总会趁给母亲灌油的空当,把那副油梆子交到我的手里,让我敲着玩。枣木的油梆子早已包了浆,泛着微微的枣皮红色,光滑的仿佛玉化了一般。油梆子有半尺长,一粗一细,粗的那根下面开了一条半指宽一拃长的孔,头上顶着一块枣木疙瘩,里面中空。敲打时,就用右手执细棍往左手持着的枣木块上敲打,嘣嘣嘣,清脆无比。而有一次,我看到六爷爷提着两个暖壶,在往油锅里加水。打那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愿意去六爷爷家打香油,觉得他是在油里掺了假。后来才知道,如果不添水的话,根本就出不了油。
在村子里,还有一家有油梆子的生意人,是本家的一个二大爷。虽然他也是油梆子不离手,可他卖的却是豆腐。嘣……嘣……嘣……“还有一点豆腐头”,嘣……嘣……嘣……孩子们一听到梆子响,就往外跑,生怕那点儿豆腐头儿也没了。
我们都爱往二大爷家跑。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大地的时候,二大爷将浸泡在清水中的黄豆粒捞出,用石磨推成了豆浆。磨好的豆浆倒入大缸,待杂质沉淀到底部,他又小心翼翼地将上层清澈的豆浆舀进一个特制的布袋中。将水分轻轻挤出,留下质地嫩滑的豆花。接着,他又将卤水倒进豆花里,经过卤水点成的洁白细腻的豆腐就成了。在经过压型并用蒲扇加速煽动,让豆腐水分快速蒸发后,一大块儿热乎乎的豆腐就做成了。二大爷将成块的豆腐连同底部的木盒一同放到自行车的后座上,然后用绳子来回拦上两三道,带上梆子就出发了。
我们喜欢跟在他的身后,听他敲梆子,听他悠悠地喊叫。当我把搪瓷碗递到他的手中,他总是先用明晃晃的刀子在豆腐上轻轻滑下薄薄的一片递给我。我拿着那薄片儿,却舍不得往嘴里放,常常一不小心滚到尘土里,摔个稀碎。
六爷爷和二大爷都用梆子,但他们的用法不同。六爷爷只敲梆子不吆喝,而且他的梆子总是“嘣……嘣嘣……”的模式,二大爷既敲梆子也吆喝,而且梆子总是一下一下地敲打。光听梆子响,就能判断出来是香油还是豆腐在走街串巷了。
六爷爷和二大爷已作古多年,我也好久没再听到过那样的梆子声响,没听到过那样的吆喝声了。现在偶然听到了,我才意识到,那邦邦的声响,正是唤醒我迷醉内心的乡音啊!
□王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