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以国为姓 沈与冉古代同音

  •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黄帝的后裔,以国为氏。
      2.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芈姓,为远古颛顼帝的后裔。
      3.据《左传·昭公元年》及《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为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一作台胎)氏之后,以国为氏。
      4.据有关资料所载,源出姒姓,春秋时受封,为子爵位,世称沈子。
      5.据有关资料所载,为楚王族弟子戍的后代,因其当过沈县县尹,后人以地为姓。
      6.少数民族姓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沈姓源出于姬姓,为黄帝之后裔,在周朝初年,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武王以邶封震叔,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很是不服,商王纣之子武庚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周公旦组织军队进行征伐,最终平息了叛乱。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因在此次平叛中立下大功,周公于是将这位有才干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其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聃”可写作“冉”,古时的冉、沈读音相同,所以季载又称冉季载。春秋时,聃国被晋(今属山西)灭掉,季载后代逃至楚国,为不忘亡国之痛,从此便以国为姓,称为沈姓。冉季载从而成了沈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沈姓最早主要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今河南叶县)。到秦汉时期,沈姓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等地,从而开始了沈姓的南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姓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吴兴”郡望。此后沈姓以“吴兴”郡望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代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沈姓族人开始迁播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代沈姓在我国北方也得以新的发展,郡望与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宋朝末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姓尤多,至明清时期,沈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并有一些族人由东南沿海播迁到海外,沈姓家族真正成为了一个大家族。我国的沈姓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江苏、广东、福建、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区的沈姓占到了全国沈姓人口的绝大多数。
      宗族特征
      1.沈姓族人迁居移徙较早,秦汉时期便开始迁居南方。
      2.沈姓的楹联工整,且文采精妙,文人墨客也层出不穷。
      3.沈姓族人在不断迁徙中留下了众多的堂号。
      4.沈姓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所修《沈氏家谱》,浙江绍兴沈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续修字行为:“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沈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沈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
      沈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穷究万物科学全才
      沈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学识渊博,研究领域极其广阔,取得的成就颇丰。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自幼勤奋好学,敢于质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年幼的沈括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才盛开呢?这不是很矛盾吗?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约小伙伴上山考察。四月的山上乍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茅塞顿开,因为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很多,所以山上的花季来得比山下晚。
      沈括少年时期跟随父亲游历各处,见多识广。他思维缜密、善于观察,经常能发现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并探以究竟。在长江中下游居住的时候,他发现指南针并不是指向正南。于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了磁偏角这一物理现象。在延州时,他发现了一节很像竹子的化石,但延州是不产竹子的。所以他推想应该是古代延州的气候要比当时温暖湿润。就这样沈括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古人称他是“所至之处,莫不询究”。
      晚年的沈括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该书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04期

    • 第2024-07-03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7-01期

    • 第2024-06-28期

    • 第2024-06-27期

    • 第2024-06-26期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4期

    • 第2024-06-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