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小暑,炎炎夏日的开始

  •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不知不觉,时间又来到了小暑。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季第五个节气。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述:“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节气歌谣“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也说明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小暑的显著标志是:出梅,入伏。在炎热中起步,即便是早晨,原野上的朝露、水面上的雾气很快便了无痕迹;强烈的阳光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身上,举手投足便能溢出汗水,不消说劳作了。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因为从小暑开始便进入了伏天。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小暑的物候变化同样充满了诗意与哲理。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吴澄还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将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热风习习,吹散了春天的温柔与娇嫩,宣告着夏日的正式到来;“二候蟋蟀居宇”,小昆虫因炎热而躲到屋檐下避暑,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智慧;“三候鹰始鸷”,老鹰因地面炎热而飞到高空中活动和觅食,体现了生命的坚韧与力量。这些物候变化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夏日的独特韵味,更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智慧与哲理——在逆境中寻找生机,在挑战中展现力量。
      小暑,这个独具魅力的节气,是携带夏日的热情与诗意步入我们的世界的。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笔下的小暑,荷花悄然绽放,翠绿的荷叶托起娇艳的花朵,仿佛仙子降临人间。微风轻拂,荷香四溢,香气带着夏日的热烈,穿越千年时光,引领我们步入一个清新脱俗的仙境。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独孤及笔下在小暑开放的花——石竹花,颜色鲜丽,让人疑觉它被朝霞染上了霞光。花瓣精巧好似用匣刀细细剪裁,它不惧酷暑炎热,能在小暑绽放。蜜蜂也爱它颜色动人。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白居易的《消暑》是寻一处阴凉,端坐院中,树影婆娑,清风徐徐,心渐静,身更凉。  
      在小暑节气,除了诗篇,还有美食。
      农历六月里,在我国北方,新麦已收,早玉米处于灌浆乳熟期;在南方,早稻即将收割,中稻已拔节进入孕期,单季晚稻正在分蘖。退后一步是“夏至”,向前一步是“大暑”,小暑站在耕耘的脊背上,眺望遍地即将的收获。于是,与吃有关的习俗应运而生。
      比如“食新”。此时已有当年的新米,农民用新米做饭,来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以祈求秋后的五谷丰登,继而品尝新酒。这是农民对未来的愿景和期盼。除了米,“食新”的主角也有小麦。有些地方把新收割的小麦炒熟,然后磨成面粉,用水加糖拌着吃。早在汉代就有了这种吃法,唐宋时期更为普遍。为什么这么吃呢?唐代医学家苏恭曾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美味又有保健价值。
      对于喜欢吃面食的北方人来说,尤其在山西,饺子是比较高级的礼遇,“头伏饺子”是历来的规矩。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正如诗句所云:“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饺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之一,在小暑这一天享用,更象征着团圆与幸福。
      另外,还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俗语,这里的黄鳝指的是小暑前后合起来一个月的时间里的夏黄鳝。这个时期的黄鳝相对更美味,营养也更为滋补,可补血补气,消毒消炎,祛风湿。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既有炎热的气息,又有春天的生机,就是小暑时节的景象。像宋代诗人晃朴之一样在这个时候吃罢美食后,浅饮一杯茶,即便是在小暑时节,也是舒爽温馨的。
      小暑,炎炎夏日的开始。它有意把收获留给大暑,与时间和骄阳一起,书写着田间的梦想。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05期

    • 第2024-07-04期

    • 第2024-07-03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7-01期

    • 第2024-06-28期

    • 第2024-06-27期

    • 第2024-06-26期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