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居地姜为姓。
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侗、瑶、彝、蒙古、土家、保安、白、俄罗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炎帝。姜姓出自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的岐水,在今陕西岐山之东,源出岐山),以居地命姓为姜。炎帝是姜姓的受姓始祖。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以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的齐国,其创立者是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由伯夷建立的吕国,在公元前678年被楚国所灭,由姜尚建立的齐国,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在吕齐两国被灭亡后,其子孙都有以姜为姓的,他们尊炎帝为姜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姜姓最早发源于陕西岐山。自夏商以来,分为齐、许、申、甫四国,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入陕,公元前63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几千年前炎帝出生的姜水,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而姜姓伯夷之吕国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西周初,姜尚建立了齐国。使山东淄博一带成为姜姓的又一繁衍发展中心。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汉初,居住在河南、山东的姜姓发展为关东大族,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姜姓被迫徙关中,遂居天水,此际,姜姓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
东汉末及三国,有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姜肱盛于江苏沛县,天水一支的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于天水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直至唐代,天水仍是姜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并从中派生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带)姜姓,此支姜姓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姜姓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明朝洪武年间,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泉州龙溪县红豆乡,并于此发迹,其后世子孙又有由此移居于广东陆丰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其十一世孙姜朝凤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移居台湾,此期姜姓纷纷向中国南部闽、粤迁徙,而渡海到台湾者,又以来自粤籍居多。当然不乏移居海外者。
宗族特征
1.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247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
2.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
3.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
4.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据1917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姜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姜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姜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一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姜埰家风:清廉自守无取于民
姜埰,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官至礼科给事中,有政绩,敢言直谏。明朝灭亡之后,拒绝出仕,以其忠贞的节行和其弟姜垓并称为“二姜先生”。
姜埰成为进士后在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当县令,清廉自守、勤政为民,做到了十年无取于民。他到任不久,便开始整治境内大盗扰民的痼疾,全力以赴,置之于法,县境一清。姜埰为官行事宽厚仁慈,事关民间利害,宁违上司,不苦百姓,兴利除弊,不遗余力。仪真县紧靠大运河,每年都有修河任务,姜埰多次捐俸免除百姓劳役。当时战事频繁,军需任务繁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姜埰极力向上哀请蠲免:“真州弹丸之地,财富不满万,民有不堪。”三年后,县境大治,百姓安居乐业。有人倡议为他立祠勒碑,姜埰坚决拒绝,道:“吾知尽吾职而已,岂望此乎。”
姜埰为官清廉,仅靠官俸养活家人,以至于“家无环堵,常恨奉二亲乏甘毳”。后姜埰升任礼部仪制司主事。第二年,漕运总督朱大典上疏,力表姜埰贤劳。崇祯皇帝批阅该奏章后批示道“廉循久任,准一体考选”,不久破格擢升其进入都察院,任礼科给事中(正五品)。姜埰兢兢业业,拜官不到半年,即上疏30余次,以“敢言”称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