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不大,坐落在清江边,这是一块名叫潘家塘的三角洲。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清江最大的支流丹水河从高家堰迤逦而来,穿过洲坝在七里湾汇入清江。
小镇有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津洋口。津者,渡口也!洋即盛多、广大。大意是说,这一带溪河纵横、河湖交错,自然渡口也就很多。从地理位置看,津洋口地处清江下游,海拔不足百米,湖塘溪涧,自然多汇聚于此,所以津洋口自古以来就是水陆交通要冲,也是文化汇聚之地。人们安居这样一个地方,不用说,占据了地利,也占据了人和。
我回到父母居住的小镇,是想小住几天,有段日子没陪他们了。这几年,多数时间住在市区,时不时地还要出差外地,或者结伴旅游去了,北上南下,常常只能在电话里向他们问声好。即使偶尔回来一次,也是蜻蜓点水,待不了一天半日。
父母从乡下迁居到小镇,一晃五六年了。不是老家不好,主要是父母年岁大了,有个头疼脑热,相隔一百多公里,老人不方便就医,我们也不方便照顾。于是,几经协商,最终达成了一致,父母随着我们进城定居了下来。
起先,我们还担心父母在农村待了大半辈子,过不惯城镇生活,没想到父母很快就适应了城里的节奏,渐渐习惯了小镇日常,也习惯了二人的老年世界,哪怕儿女都在同一座县城,随时可以呼之即来,但他们却相对独立,生活起居并不依赖我们,他们有他们的安排。一年四季,早上八点起床,晚上九点安寝,中午还小睡一个小时,二老自己打理一宿三餐,体力和能力,都绰绰有余。余下的时间,洗衣拖地,读书看电视,日子安排得井井有条。
规律的生活,相比于在老家的起早贪黑、日夜操劳,轻松多了。渐渐舒缓下来的节奏,让在地里忙碌了一辈子的父母,真正感觉到了晚年的幸福,不仅老有所养,而且老有所乐。父亲常说,这社会真好,时代真好!从此,他们不再天天念叨老家的地、老家的山林、老家的春种秋收了。
他们知道,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父母家住的小区叫畔山林语,大门外的街道边,每天都摆满了农家小摊,各种各样的农家菜,水灵灵的,鲜亮亮的。父母是种地的内行,一看就知道什么季节买什么菜。但他们深知耕种的不易,每次买菜并不多还价,需要就买,也并不专买一家。一来二去,竟结识了好几个熟人,隔几天不见,彼此还存了些念想。
天晴的时候,父母常常相约上街,沿着小镇的中心街道,走过广场,走过超市,走到江边,再拐个弯,往回走,不紧不慢,走累了,就找个椅子坐一坐,遇上熟人就聊会儿天。
不想上街的时候,父亲就一个人爬上顶楼。他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从二十八层楼举目四顾,津洋口尽收眼底。小区的景象一目了然,近处的街道,远方的高楼,各种颜色的建筑像积木一样拼成一块一块,拼成了一座彩色的城。车在街道上流动,一头流向县城,一头流向市区。不知不觉里,津洋口成了县城与市区的重要节点。
父母喜欢这座小镇,烟火气浓。既有和乡下差不多的小商店、小餐馆和各种小铺子,也有大城市才有的连锁酒店、大型超市和文化广场,还有年轻人喜欢的花店、游泳馆、电影院、快递公司和各种生活场馆。
当有人迁安北上广深,有人宽居林泉山野,而我的父母选择了小镇落脚,虽然也与我们出息不大有关,但客观上讲,小镇既没有大城市的忙碌,也没有园田居的散漫,它始终迈着不紧不慢的脚步,迎接着朝日夕辉,怕是正顺了老年人的一份心意吧。
□刘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