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
桑田大大桑田间,采桑女儿不得闲,
相约采毕桑叶后,携手同行把家还。
桑田宽宽桑田边,采桑女儿笑语喧。
桑叶采毕终忙罢,叽喳邀友把家还。
[新说]
当今山西芮城东北一带的那古代诸侯国魏国,曾有一大片桑田覆盖的大地,在《诗经·魏风》里留下一首精彩的《十亩之间》。
桑田大大,采桑难闲,谋生之计,何其辛劳!这首诗里,却劳累不见,辛苦的叹喟不见,连汗水都不见甩出一滴。看见的只是采桑女们的欢声笑语,咿咿呀呀地呼朋唤友,携手享受劳碌后踏歌回家的欢快。篇幅短小,点数原著,仅二三得六行,何以才能挖掘出其真义,译得有声有色?这里需要讨论的是,翻译古诗时,译者如何合理、能动地用译文表达古诗的形、神、义,其间,译者能有多少自由延申和发挥的空间。
上古文字太精炼,欲达到更生动地现其形貌,有些原文必得类似修复出土文物一般,需要补缀些语言材质,经过捶打、延展、模压、补配、焊挫等等工艺,力求以旧做旧,才做得出一个文从字顺、后人读得懂的译品出来。
先对读一下几种译文:
其一,“十亩的田园间/采桑人来来往往/走,同你一起回吧/十亩的田园间/采桑人密密麻麻/走,同你一起溜吧”。
其二,“一块桑地十亩大,采桑人儿都息下。走啊,和你同回家/桑树连桑十亩外,采桑人儿闲下来。走啊,和你在一块”。
其三,“十亩的中间啊,采桑的悠闲啊,将同你回去啊/十亩的外啊,采桑的弛缓自在啊,将同你回去啊。”
其四,“宅间十亩绿桑园,采桑姑娘已空闲。走吧,咱们一起回家转/宅间十亩绿桑林,采桑姑娘一群群。走吧,咱们一起回家门。”
这四种译文,都有自己的特色,传述了采桑女们田间采桑和收工归家的情状。译文忠实于原著两章,每章三句,共六句。
观察原著,“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两句可拓展出采桑者在桑田里呼朋引类愉快劳动的景象,只是,应该不拘泥于所谓“十亩”,而应泛指开阔的田野。至于“行与子还兮”,本就是一派你来我往、呼朋唤友,张力十足的动感场景。“桑者泄泄兮”的有声有色,正好为译文铺垫好了欢腾愉快的背景,似隐而不发不张扬,实已隐必留踪,成了全诗欢乐格调的依据。
古代山西农人性格天生坚韧,天秉乐观,生命力强,这是其天性、地性赋予的。所以在社会底层和夹缝中,总是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即使悲苦,也不折骨弯腰。明明处于艰难生活里,偏不纠结艰难生活的艰难;在辛苦劳作中,偏不渲染辛苦劳作的辛苦。为此,作为山西农人,作为生灵,才有其自得其乐的《十亩之间》采桑妇人的松弛。
我之所以译成每章都是四句,一是我以七言诗译诗,依照当代汉语七言诗歌规制,当是句子成双数阅读起来语感才平衡稳定;二是按照韵文翻译的规则和范例,适当增减原著句数不属逾矩;三也是最重要的,译文句数比原著句数有所增加,能更好地体现原著本意;四是译文增加句数时,“扩不弃骨,添必有根”,追求有声有色、丰满骨血,整合了逻辑的完整性。
《十亩之间》是以快乐为起点和终点的天人合一的快乐之诗,是农人自己的诗、自己的生活画卷。
宋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