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帝制王朝最棘手的问题,往往不在国境之内,而是城墙以外的邻居。无论是“夷狄”“犬戎”,又或是“匈奴”“突厥”,甚至是后来一统江湖的“蒙古”,都曾经是王朝统治者的梦魇。当然,以现代人的眼光回看这漫长的历史,每个分合都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经济互通的重大进程。不过,面对实际生存问题的当代人,却没有办法,也不可能放任自然——毕竟,强邻压境、异族崛起,任谁都会担心害怕,更别说手握权柄、肩负兴衰的统治者了。
西汉知名天才少年贾谊的《治安策》,就曾指出匈奴经常骚扰边境,使得民不聊生。然而,统治者不但不力图绥靖,反而消极的“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简单来说,就是花钱消灾,希望“强盗们”大发善心,见好就收。贾谊并不是不知道匈奴势大、统治者难为,但“给钱”的手段无疑就是示弱的具体表现。
长此以往,强邻只会愈强,被骚扰的边境只会愈来愈多,以至于“今西边北边之郡,虽有长爵不轻得复,五尺以上不轻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与强邻接壤的边境,日夜需要有人守望,兵卒更是不敢轻易地卸甲休息;最令人窒息的是,不安全的恐惧感沉甸甸压在军民的心头上。
贾谊确实看到“拖”的弊病与危害,但在形势比人强的现实条件面前,以“部分”的牺牲保全“整体”的利益,这笔交易还是值得的。不过,敌愈强而我愈弱,在这样此消彼长的情况下,还能再“拖”下去吗?
昭君出塞的故事,大概众所皆知。《汉书·匈奴传》记载:“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单于驩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昭君的牺牲,换来偌大土地上的和平,虽然不忍,但她的气节精神、民族大义将会被后世传颂铭记。
“昭君”成为牺牲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翻开史书就知道,“和亲”作为一种笼络手段,绝不可能光凭美貌女子就让虎视耽耽的单于化干戈为玉帛。使强邻愿意和平相处的主要原因,说穿了,还是随和亲队伍一并送去的大量金银衣帛。
然而,那“和亲”的方法,不是比“送钱”更糟吗?赔了夫人又折兵,“拖”到这个地步岂不是颜面扫地?
其实“和亲”并不是“拖”的延续,而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在汉武帝正式与匈奴划清界线、兵戎相向之前,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和亲的次数便十个指头也数不过来,送过去的物资固然庞大,但融入异族的汉人也不少。
在此基础下,文化有了交流空间,讯息能够往来,从陌生到熟悉的一段路,总算是走得驾轻就熟。于是,在蓄积多年后,看似“拖”的笨方法,等来了局势之“变”的契机。《汉书·匈奴传》:“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没有超乎常人的忍耐,怎能扭转劣势?没有一时的牺牲,又怎能换来巨大的收获?看似愚不可及的“拖”,或许里头藏着更具耐心的智慧。
□王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