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农业的根本命脉,农业的生产,粮食的丰产,绝对都离不开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地处山西南部的河津市经常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时常干旱。这不仅给定居在此的居民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便,还严重地威胁了田地里农作物的生长。为了改变困境,人们采取了各种方式蓄水抗旱,地处河津市的小张村是其中的代表。村里的人们不仅千方百计寻找水源,在田野里人工打了几十眼浇灌庄家的小口径水井,还在村东北的天涧里修建了一个十亩大的人工湖,建了扬水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定的旱情。但是,即便这样,也无法解决全村土地的灌溉问题,尤其是村南的土地。于是,小张村的人想到了北水南调,计划在村里的一处天涧里修建一个大渡槽。有了渡槽就可以把村北面的水输送到村南部的田地里了。
1978年,小张村动员全村人民自力更生、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在村民的集体努力下,在村干部的精心部署和设计下,开始动工兴建。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大家克服了缺少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等困难,攻克勘测设计及施工中遇到的诸多建设难题。小张村的干部群众因地制宜,用小平车拉,用手推车推,用柳条编制的筐子抬和担,把各种建筑材料源源不断地送到施工工地。在东梁渠的修建过程中,当地人民还采用草皮裹石头堵流沙,柳条编筐装石头过滤泥土等“土办法”,防止滑坡渗漏和流沙坍塌。在没有专业设计师,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情况下,他们集中全村木工、泥瓦工,用青砖白灰横空架设了高十多米、宽3米多的大渡槽。
奋战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一座二十二孔的拱形大渡槽,以及总长度为3500米的引水渠,小张村人终于把村北的清泉引向了村南,解决了全村人的生活饮水问题,也让小张村千余亩土地全部变成了水浇地。这一壮举,在当时河津市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是一大奇迹,成为河津市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典范。小张村大渡槽的修建,改变了小张村的干旱面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小张村大渡槽南北两旁都是天涧,渡槽下面是大片的田野。一块块形状规则的农田平铺在天涧里,这里长着青翠欲滴的树木,有潺潺溪水流向远方。地里的农作物都长得十分茂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溪水边长满了芦苇,天涧一块块菜畦,一个个鱼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足。
小张村的大渡槽,在当时一度成为天涧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很多人慕名而来,欣赏这宏伟的建筑,还有人攀到渡槽上边,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站在大渡槽上边,抬头向上看,晴朗蔚蓝的天空上是朵朵白云,云朵下,是连绵的青青的吕梁山。等到日落时分,晚霞洒落在渡槽和田野上,整个区域都被蒙上了一层金黄色的薄纱。此时的渡槽,更具魅力。长长的渡槽成为了小张村的独特标识,它由劳动人民建造,也服务于劳动人民。它无私地帮助着村庄里的人们,陪着这里的农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薛振堂(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