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春秋时宋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入楚,食采于钟离(故城在今安徽凤阳东北二十里),他的大部后人以居地为氏,单称钟姓。
2.出自嬴姓。周代伯益(亦称大费,古人嬴姓民族的祖先)的后人封于钟离国(今安徽临淮关一带),春秋时被楚吞并,国人称钟离氏,其有一部改钟离为钟。
3.出自芈姓,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国(今江苏新沂市),其后为钟吾氏,后简为钟氏。
4.出自其他民族。如北魏高祖时有羌人钟岂内附,又满洲钟吉氏、裕固族钟鄂勒氏改单姓钟,又当今台湾土著、犹太后裔、拉祜、蒙古、回、畲、苗、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微子。微子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今山西潞城市微子镇),故称微子。西周初,被封于宋国,以奉汤祀。这样微子就成为宋国的开国君主。宋第十九位君主桓公有曾孙名伯宗,在晋国任大夫,被称为“晋之贤者”,但因直言敢谏,得罪执政的权贵郤氏,结果被杀。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奔到楚,后来贵为太宰,食采于钟离,其后世子孙以居地为氏,是为钟姓(同时分出一支复姓钟离),他们尊微子为钟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钟姓发源于安徽省境,大致在汉晋之际,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迁入颍川长社钟姓从一开始就著称于世,以钟烈为开基祖,后成为我国各地钟姓主要来源。先秦时期的钟姓主要居住在今湖北、湖南一带。从汉代开始,颍川长社一直是钟姓的发展繁衍中心,西晋时,颍川著名隐士钟皓之七世孙钟雅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钟姓入闽始于晋代,亦有迁居浙江者。东晋亡于刘宋,有钟圣移居上元(今属江苏南京市),钟善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钟贤迁居虔州(今江西赣州),贤子钟朝,因督兵入闽,立籍福建宁化石壁村,此期,还有钟姓一脉南迁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以后散居湘、鄂各地。钟雅的七世孙钟屿为避侯景之难,徙居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
南朝末年,有陈国伏波将军钟士雄,史称其为“岭南酋帅”。岭南,指五岭以南,即今两广与越南北部一带,这说明钟姓亦在此期植根于此间少数民族中。唐初,有将佐钟德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福建。唐代,钟姓还分布于今山西、四川、广东之广州,安徽之合肥等地。五代以至宋元,北方兵连祸结,钟姓族人,除部分散居全国各地外,大部聚居于福建泉州、漳州和广东梅州、潮州、兴宁等地。明初洪武年间,钟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安徽、河南、河北、江苏、山西、陕西等地。清乾隆三年(1738年)梅州钟沐芳,偕妻子儿女渡海赴台,立业台湾。清嘉庆年间以后,闽粤两地的钟姓人又渡过台湾海峡和南海,到台湾和东南亚等地谋求生存,遂使钟姓人的势力达到了大陆以外。
宗族特征
1.从东汉至盛唐六百年间,颍川长社钟姓为当世之望族。表现有三,一是地位显赫,二是人丁兴旺,三是成就斐然。政治上,钟繇、钟毓、钟雅、钟绍京等,都是当时王朝的辅政大臣;军事上,钟会、钟雅、钟诞、钟蹈等,都是能征惯战、镇守一方或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将领;文学上,钟繇、钟会、钟蹈、钟嵘、钟屿都有大量著作或专集传世;书法艺术上,钟繇、钟琰、钟绍京,都有高深的造诣。
2.字行辈分排列有序。如江苏靖江钟姓一支字行为:“成宪宾廷,锡泽树勋,荣永休昌,允隆祥瑞。”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钟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钟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钟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六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钟绍京:耕读为本书美青史
钟绍京(659-746年),字可大,兴国县长冈乡人,唐朝中书令,封越国公,史称“江南第一宰相”,是三国魏太傅、相国、“楷书鼻祖”钟繇的十七世孙。
钟绍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刻苦学习,酷爱书法,而且注重道德修养。他虽然出生在官宦世家,但在年幼总角时就不同凡响。幼时他很喜欢读书,年纪稍长时,他对其父说:“读书之所以致道,在于心专也。村墟嘈杂之地,非士人学业之所。”乃自寻得邻近十几里路一个名叫东龛的山岩,附近有寺,名东龛寺。回去征得父母和叔伯的同意后,就在此结庐为舍,专心致志地读书练字。这里,被人们尊称为“读书岩”。
进入东龛岩读书,生活十分艰苦,他时常夜以继日,一盏青灯常常迎来东方黎明。若干年后,钟绍京已经成为一代书法大家,著名的《灵飞经小楷字贴》《唐人小楷字贴》成为传世之作。
他学成之后,全仗自己的才能进入京都长安府事职。初任朝廷司农录事,后被兵部尚书裴行俭保荐擢升入“直凤阁”任职,后位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职务)。他晚年回乡,将书院建于少年读书的石崖之内,留下耕读传家的家训。他位列宰相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敢于担当的精神同他的书法作品一样,永留史册。宣宗大中(公元847—859年)初,将钟绍京画像入“凌烟阁”,列为将相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