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河,淌过我的血脉》
边云芳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该书是一部反映朔州恢河两岸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地理风貌以及时代变迁的散文著作,全书共20余万字,200余幅历史图片。作者近年来沿着恢河两岸行走,遍访山野村乡、古迹遗址、文化遗存、峁塬河流,在挖掘地域文化充满生命力元素的同时,将个人情感和地方文化相互关照,追溯历史,描摹风物,叙事人文情怀,体现审美价值,通过作品表达出生活姿态和文学姿态。
《恢河,淌过我的血脉》的文笔之妙就在于作者择选了很有代表性的恢河,将这里的山河地貌、政治历史、民俗文化、故事遗闻等,都和那清粼粼的流水一样,平静柔和又清澈有序地涌现在读者眼前。
为什么说恢河在这里很有代表性呢?
恢河,发源于宁武管涔山——一股清泉从管涔山涌出,分两支向南和北汩汩流去。向南一支,被称为汾河,经由山西省广袤的地域最终流入黄河;向北一支就是恢河,它一路向东,到朔城区神头泉汇入桑干河。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一条叫恢河的河流,将这区域贯穿始终,把万物荣枯和生老病死结结实实地包容在里面。不由地,我对这条河流心生敬畏。”长河流月去无声,却给我们留下了漫长而辉煌的历史和优秀而灿烂的文化。所以,要说朔州,写朔州,悟朔州、爱朔州,沿着恢河去游览朔州,可说是一个很理想的选择。
作者选择散文的形式,沿着恢河两岸,娓娓动听地讲述朔州以往的故事和当今的见闻,就像恢河的流水淌着作者的血脉,平静、深情而又顺畅地以散文的文字之美绣织出朔州大地的优雅身躯。这本身就很具体地反映出作家的创作实力和在大散文天地里挥笔自如的艺术功底。这书主体的选择与主题的确定之准确,体裁与架构运用之精妙,就是这部著作给我的第一印象,或说是第一感受。
我常常这样想,阅读一本书,随便翻开一页,阅读一段,能留住你的眼,感动你的心,引着你总想往下看,这应该就是称谓好书的第一条件。比如山西的两位作家——赵树理的小说和梁衡的散文,都不仅是通篇锦绣,而且每段都以情感人,让你能废寝忘食地往下看。读《恢河,淌过我的血脉》的时候,我似乎就产生了这种感觉。
这本书共分为五辑,第一辑“恢河,淌过我的血脉”开始就介绍了在深秋里、月光下的恢河,那清澈、安静、宽舒,温情而深奥多姿的体态。而后,领我们一起去神头泉,闻泉水清香,看花草月貌,赏屸鳟之遊,听神女传说,接下来就去抚摸紫荆山、儿女山,当然也就踏进了沿岸的土地,观赏了当地的山林和古老与年轻的村庄。这第一辑的开篇,就很具体很生动很感人地将恢河之美艳、之渊源、之流向、之奇景、之典故以及它滋养大地润泽子民的恒久而沧桑的流程,在清粼粼的流水中显现在我们面前。第二辑“阁尔墩往事”、第三辑“峙峪遗址”、第四辑“大秧歌”、第五辑“开在春天的玉兰花”,这些章节中的每个村庄、每座院落,每块土地、每片山林,还有那些古庙、古迹、戏台、剧目以及坟冢和墓碑……都让我们目不暇接、驻足难移,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刨根问底、反复追寻,总想尽力打捞这里的那些历史故事和文化韵味,而且每走过一片热土,每看过一处景点,每叩访一个典故……都会得到有情有义深入浅出的答复,让人产生心满意足的欣慰和温馨。
我在读散文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散文的核心应该是作者的自我心智能坦率而真诚地显现出来。说得明白一点儿,就是要有自己真实充沛的感情,而且能让读者受到感染和启发。文艺作品,是动情之作。任何文艺作品都得有真挚深沉的感情,散文作品的成败,作者的感情是关键。《恢河,淌过我的血脉》最突出的特色或说是最感人的地方,就是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恢河两岸和朔州大地的深沉、充沛、真挚的感情。从灵魂深处的心弦上,弹奏出情感的旋律来,让读者跟着作者的笔端在恢河的流水声中感奋朔州大地之美和对故土之爱。
翻开这部作品的每章每节几乎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写河之景,景美如画;写人之情,情真意切。景,写得朴实、形象、鲜明、美意;情,写得逼真、深刻、舒缓,感人。情与景融于一体,就像恢河之水,悠悠荡荡又文雅平静地沁入读者的心田,淌过周身的血脉,感奋胸怀,意味悠长……是,我们在阅读的美意中,便将真情和挚爱都无声地融在了朔州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而读者对这片土地的浓烈情感,是随着作者的笔端对这片土地大爱深情的书写而产生和不断加深的。这种深切流畅的倾诉,不仅达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作家以情写事以情感人的创作风格。这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充沛的感情,和扎实的生活一样,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更是散文创作的共同特点和特殊要求。
边云芳说:“河流滋养了我,我该用文字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我无数次地用文字赞美这片土地,我滚烫而澎湃的爱又无声地凝固在了这片土地。”这应该就是她能将一篇又一篇一部又一部的优秀散文不断奉献给读者的缘由。
黄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