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是晋秦豫三省的交通要道,两岸是峡谷,中间是黄河天险,交通十分不便。过去来往于风陵渡的人群中,有一句千百年流传的口头禅:“日冒贼过潼关”。这句方言的意思是指从风陵渡过潼关,匆匆忙忙,慌慌张张,犹如日冒贼一样。
1968年前我曾亲历过一次“日冒贼过潼关”的场景。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我在运城市机电学院上学,学生们进行全国大串联。我们一行十余人从运城到潼关,先坐火车到风陵渡站,车站距黄河岸边的渡口有五里多,那时一天只有三班船渡河,若要赶上最后一班船只能一路快跑,如果上不了船,就要在风陵渡住一夜。
我们十几个人下了火车后,带着行囊穿过峡谷的土坡,一路往前跑,生怕赶不上最后一班船。终于上船了,个个满头大汗,这时又听船上的乘客说,到对岸只有一辆卡车拉人去潼关,赶不上这趟车,就要在山下的农村住一夜。这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是一件恐怖的事,如果赶不上车,天一黑,我们又人生地不熟,那时还有狼出没,那可怎么办?大家不由都倒抽了一口冷气。四十多分钟后下了船,我们又憋足劲儿跑了三里多地,赶到一处路边的停车点。此时已是大汗淋漓,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位同学发现另一位同学背的网袋上,由于拥挤,把别在他人上衣口袋上的三支钢笔,都给网到自己的网袋上了,引得大家一阵大笑。这时,有人感慨地说:“真是日冒贼过潼关。”
我们是切身感受了“日冒贼过潼关”的紧张。更早之前,人们要横跨黄河经商、做工,只有从这唯一的渡口通过,甚至黄河发大水之后,还有从河南、山东等地逃荒的人们成群结伙也走这个渡口。乘船从风陵渡到潼关,或从潼关到风陵渡,不出几身汗,没有一种拼劲儿,确实是要扼腕跳脚的。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才有了“日冒贼过潼关”的口头禅。
不久前,我又一次来到风陵渡的黄河岸边,看着滚滚黄河水,昔日那载客的小船,河面上的点点白帆、站在船头摆渡的艄公以及纤夫赤裸着身子拉船的场景早已不见了。耸立在眼前的是横跨南北的铁路、公路大桥,桥上车水马龙,一派繁忙景象。与几十年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哎……”看到有人前来,一个男子大老远就吆喝上了,“欢迎你们来到风陵渡!”走近一看,这位汉子60岁上下,身板硬朗,从刀刻皱纹似的脸上能猜到他一定在黄河岸边饱经风霜。我们攀谈起来,他是风陵渡镇赵村人,祖辈都是在黄河里摆渡谋生的艄公。如今,风陵古渡口废弃了,原本靠摆渡维生的人有的在集镇摆起了摊,有的外出打工谋生,而他舍不得这黄河,离不开水上生活。在古渡口开了家“农家乐”,旧时的木帆船也变成了现代的快艇,供游客参观游玩。风陵古渡口的艄公后代依然舍不下祖辈的营生,只是今日的摆渡早已不同以往。
“日冒贼过潼关”的慌张、紧张、跌跌撞撞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天险已成通途,只给岸边的人留下无尽的回忆。
梁冬(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