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炎炎夏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太原活动。采风行活动以“牢记初心使命、忠实履行法定职责”为主题,通过组织记者团赴基层采访履职优秀的人大代表,宣传代表典型,激发工作活力。
7月15日至19日,山西晚报记者跟随采风行记者团一行,深入人大代表工作、生活的现实场景,近距离聆听代表们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履职故事,用文字、画面、声像、网络等,生动鲜活地展示人大代表们的新气象、新风貌。
“今年雨水少些,但红薯长势喜人,期待又是一个丰收年。”一大早,省人大代表、太原市清徐县徐沟镇清德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贾晋斌,像往日一样,来到地头察看红薯的生长情况。此时,天空飘起了小雨,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味道。
清德铺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村落,却有着上百年种植红薯和生产元宵的历史。贾晋斌上任以来,大刀阔斧挖掘乡村特色产业资源,发展以红薯+元宵为特色的“甜蜜”产业,打造“清德铺”品牌发展之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7月15日,山西晚报记者跟随“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记者团一行,实地了解清德铺村如何实现“全村过上富日子”的目标。
小红薯成就大产业
2018年,贾晋斌上任伊始,村集体经济账面上仅有0.47元。面对窘境,他没有退缩,与村两委一班人用10个月时间,解决了村里的土地确权问题。然而,工作开展了60%时“卡了壳”,有两位村民有不同意见。土生土长的贾晋斌明白,这两位村民脑子活泛,喜欢跑买卖,村两委就专门把他们打造成“清德铺村红薯经纪人”,帮助村民打开红薯销路。当年10月,清德铺村土地确权工作全部完成。
多年来,清德铺的村民用勤劳的双手种出了以甜绵著称、风味绝佳的清德铺红薯,亩产量却仅为1000-1500公斤。贾晋斌急在心上,他和村委会一班人专门聘请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所的专家,为红薯种植提供技术支持。经过开辟试验田、专家选育等一系列措施,清德铺红薯亩产达4000公斤以上,产量质量得到双提升,红薯产业实现质的升级。
值得骄傲的是,清德铺红薯获得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至此,清德铺红薯的种植亩数逐年增加,带动周边8个村、5000多人种植红薯,辐射面积2万余亩。
为延长红薯产业链,清德铺村引进了红薯加工技术,衍生出红薯片、红薯粉、红薯小食品等各种红薯产品,并用红薯茎蔓、叶子进行饲料和食品加工。同时,推广种植富硒红薯、开办“全薯宴”,开发出70多个品种1500道菜的“全薯宴”新菜谱,还聘请专家进行红薯叶茶的研发。
如今的清德铺村,4500多平方米的玻璃连栋大棚红薯育苗基地已建成,年产红薯种苗800万株,100余亩的设施农业天桥拱棚也投入使用,小红薯成为村民致富的大产业。
小元宵“滚”出大效益
“在清德铺村,除了红薯,元宵也很出名。针对今年的酷暑,我们开发了一款新产品——冰元宵,受到市场热捧。在清源水城,一晚上一个摊点能卖3000-5000元。”说起清德铺元宵,贾晋斌脸上露出了笑容。
清德铺生产元宵有200多年历史,因有桂花、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糖稀、白冰糖等十几种馅料,颇受市场欢迎。但因缺乏商标意识,村民的元宵作坊曾被当作“黑作坊”被查封。
贾晋斌上任后,成立了清德铺元宵合作社,按照“五统一一独立”标准(五统一,指服装、原料、工艺、招牌、配方的五个统一;一独立,指经营的独立性)统一生产元宵。目前,清德铺食品小作坊通过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考核,作坊工作人员全部办理了健康证。2018年元宵节,清德铺元宵正式入驻太原食品街。自此,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清德铺元宵走上正轨。
如今,村里开通了公众号,生成了二维码,各家留有自家的电话,质量销量好不好,大家一目了然。线上,清德铺村连线媒体推销元宵;线下,每当正月十四村民忙得不可开交时,贾晋斌当起了外卖小哥,一直忙到大半夜,如期将货送上门。
贾晋斌自豪地说,仅去年元宵节期间,清德铺桂花元宵就销售30万公斤,收入180万元,户均收入3万元。最近,新开发的冰元宵也很受市场欢迎。下一步,清德铺村将继续在销售渠道、元宵口味、品牌打造上下功夫,让清德铺的小元宵“滚”出大产业。
如今的清德铺村,在红薯、元宵两个富民产业的带动下,全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农业强、村民富的幸福画卷正缓缓展开。
山西晚报记者 薛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