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夜读

既代表云南特色又适合家常烹饪,《老家味道云南卷》节选——

“品尝”独具特色的云南美味

  •   《老家味道云南卷》
      周白石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凤凰壹力
      在本书中,作者将用富有张力的文字带我们去“品尝”各种独具特色的云南美味,如傣族包烧、建水汽锅鸡、傣族舂鸡脚、云腿乳鸽汤、香茅草烤鱼等。令人垂涎欲滴的手绘插画、情感真挚的“寻味记事”、详细的美食做法和细腻的口味描写,突显出美食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助力爱下厨的读者打造更为美好的烹饪天地。
      炒饵块
      饵块究竟是什么?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其实它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将大米蒸熟,捣碎揉搓,如和面成型,加工成块状,再用炒、煮、蒸等方法烹制的一种食物。饵块是云南较为常见的美食,以昆明和腾冲的最为出名,后者出名因救驾的典故,前者出名因属省会城市。饵块不仅取材、制作简单,且是经济萧条年代几乎家家户户必备的食材,炒饵块更是年夜饭必备神菜。
      从记事开始至今,炒饵块每年都会出现在年夜饭中。除夕那天的下午,家里一定是一片绿色,门前的松蓬是爸爸从山上挖回来栽在此处的,树下用松毛做一个包,插上香,乞求来年的好运气和一家人的幸福;松针是在吃年夜饭前撒在地上的,厚厚的一层松针,一脚踩上去,仿佛踏上了一屋子的清新气息,象征新的一年吉庆平安。早就准备好的饵块也放在松针上,洁白如玉的饵块,青葱翠绿的松针,简明的色彩,特别的清香,绝对会让你心驰神往。
      小时候,总觉得舂饵块是一件很好玩儿的事情。前一天,先将泡过的米放到木甑或蒸锅里蒸,待其膨胀、松软,不等它熟便取出,稍晾一下,不烫手时放进瓷盆或不锈钢盆中舂碎。妈妈说,她小时候,家里的炊具更为“专业”,是那种电视里才有的碓窝——一种专门用于捣碎食物、药材的器皿。待将其舂成面状后,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揉搓。揉制的工作由妈妈完成,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摆弄着白乎乎的饵块,不一会儿就将其揉成一块块玉砖似的形状,她说这个形状更便于切片。她小的时候,饵块还可以用木质的模具加工成不同形状,甚至可以用带有“福”“禄”“喜”“寿”等字的木模压制,这样的饵块成型后,再放入木甑里蒸熟食用,也可以在制作过程中,根据家人的口味加入一点儿馅料,别具特色。
      饵块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从我记事之日至今,这道菜永远是一家人合力完成的。除了年夜饭有炒饵块外,每年大年初二,炒饵块也是必备之菜,这一天的制作更为讲究。妈妈把饵块切成薄片,加火腿片、酸腌菜末儿等炒制,倒入酱油,拌以少许油辣椒。这样的做法,吃起来香甜浓厚,口味偏咸辣,且色彩斑斓、浓烈。
      建水烧豆腐
      建水制作的豆腐品质优良,具有雪白如乳、细腻软嫩的特点。它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黄豆须经筛选、脱壳、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成型、划块、发酵等十道工序。做好的豆腐,还得经过一个个主妇手工包制,“豆腐西施”在家里包着豆腐,也包着快乐。在很多建水人心里,生活离不开烧豆腐、包豆腐,这是在包制着生活,也是在包制着爱。
      对于许多没有去过云南的朋友而言,建水烧豆腐从名字到形状,再到制作的过程,都是有些怪异的,但这些都无妨,因为这个小小的精灵会用它特有的焦嫩、香醇和热烈,统一众口,让你久久地记着它。一小块软软的豆腐,在纱布的包裹下和重物的挤压下,有了自己的形状和个性,也有了自己的梦想和激情,然后在漫长的发酵过程里,它不断地积蓄着对世界的憧憬和爱恋,即使全身布满霉菌,仍然痴心不改。直到有一天,它所等待的人来到它的身边,它会毅然投身炭火之上,为他痛苦煎烤在所不惜,长久积累的激情和热爱在炭火里得到升华,把满身焦脆和满怀的嫩热的激情,包括自己,送给他,化成香气,久久缠绵在他的唇齿和脏腑里,合为一体,直至完全融化在他的记忆里,陪伴终生!
      从大清早到半夜,建水县城烤豆腐的摊子前总会有人围着那火盆,边吃边和老板聊天,好似这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好像成都人的茶馆生活。去建水,一定要试一试烧豆腐。
      建水烧豆腐不仅做法奇特,连吃法都别有一番风味,蘸料有两种,一种是以腐乳汁、烧煳辣子面、香菜末儿调成的汤汁潮料;一种是用辣椒面、盐、花椒面、味精拌成的干料。我尤其喜爱潮料,用筷子夹起棋子大小的豆腐,浸入汤汁,小孔中吸满腐乳汁。咬破脆皮,汁液四溅,只见热气从无数蜂窝状小孔中散出,香味扑鼻。吃到口中,先别急着闭嘴,不妨让香味自然回荡。豆香回荡在口腔里,久久不能消失,令人仿佛置身极乐世界。
      烤乳扇
      我早就知道乳扇是云南的特产,大理白族人民特有的风味食品。制作时将鲜牛奶煮沸混合食用酸炼制凝结,制为薄片,缠绕于细竿上晾干即成,是一种特形干酪。由于美味可口,不但是当地人们喜爱的小吃,也是宴席中的名点。乳扇的食法可分为煎、蒸、煮三种,眼前白族姑娘的煎炸乳扇是较为普遍的吃法。一只小炭炉,一沓沓折好的乳扇,一把火钳和几瓶调味料,这些是烤乳扇小摊所有的“装备”。说来简单,却大有文章。白族人制作乳扇的历史要追溯到400年前,白族人善养奶牛,牛乳除日常饮用外尚有多余,为了保存牛乳,他们最终找到将其固化、晾干食用的方法,既能使牛乳保存较长时间不变质,又能使其不失去营养价值。很多游客到云南旅游,会听导游讲到“云南十八怪”,其中的一怪“牛奶做成片片卖”,指的就是乳扇。
      一边等候她加工美味,一边凑近一片乳扇,尽享那淡淡的奶香。姑娘说,她家的乳扇有两种,有牛奶制成的,也有羊奶制成的,一般人都选择牛奶制成的乳扇,因为觉得羊奶乳扇有一点儿淡淡的腥膻味。我却并不介意,不只是我的鼻子算不上灵敏,更因我想多享受一下静静欣赏“风花雪月”的时光。
      从那架铁皮小炉上,姑娘手脚麻利地穿出了一串串金黄色的烤乳扇。本来就可以生吃的乳扇,牢牢地被卷在小竹签上。在炭火的烘烤下,乳黄色的乳扇慢慢变软,姑娘在烤好的乳扇上刷上一层玫瑰糖浆,莞尔一笑,递到我手中。
      很多客人都习惯拿着乳扇,边走边吃,累了随意地坐在海心亭里休息,吹吹海风。我却坐在小摊不远处,看着白族姑娘劳作。咬上一口,满嘴是清清的乳香和着玫瑰花的香味,浓浓奶香在嘴里游荡上半天,像极了烤奶酪的味道。玫瑰那略带甜腻的味道,也让我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乳扇的味道也许浓缩了太多的奶味,会让一些人吃不习惯,但我却非常热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24期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22期

    • 第2024-07-19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7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5期

    • 第2024-07-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