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

漫吟古诗入伏来

  俗语有言:“夏至三庚便数伏。”就是说夏至后不久,便是伏天。入伏后,将迎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一段日子,也作“三伏期”或“三伏天”。人们虽不喜欢这个时期,但作为自然节律,还是将之过得诗情画意。且看古人给炎热的三伏天带来的丝丝凉意。
  明代诗人黄淮在《四时词》中写道:“隆暑启初伏,薰风入虞琴。安得播馀响,涤我烦热襟。”进入头伏就热得不行的黄大诗人调整好心态,抚琴一曲,悠扬的琴声让内心逐渐平静,就连弹琴发出的余音都能够荡涤心灵,散热解烦。又如宋代诗人韩琦在《初伏避暑》中写道:“四序推迁理亦常,其间天意或难详。将令炎暑收残虐,何使清商预伏藏。几日西风来拂衽,昔时中冀盛飞觞。无辞剩引南燕酌,盐叠冰峰合坐凉。”四季更迁变化是常态,其中天意有时难以推测。应当令炎热的夏季收敛残暴,何以使清凉的商风先行藏匿。数日来西风吹拂衣带,回忆昔日中冀盛宴翩跹。不必多言南燕盛宴之事,只需在盐山冰峰合影坐享凉爽。瞧瞧,可谓“各人避暑有妙招,三伏暑热奈我何”?
  宋代诗人白子仪在《初伏后偶书呈抑之》说自己是这样避伏消暑的:“炎天三伏经初伏,火烈石焚疑此时。钩带已逢瓜入座,扶疏还爱树成帷。”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大树底下好乘凉”,那成荫的大树始终是纳凉的好地方,自然风缓缓流淌,如果还有河边柳梢传来声声蝉鸣,更是富有画意诗情。唐代诗人李频在《避暑》中写道:“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白日欺玄鬓,沧江负素心。神仙倘有术,引我出幽岑。”在这幅画面感十足的五言古诗里,李频也是爱上了可以驱赶暑热的柳荫。三伏天,借树乘凉的诗人还有很多,如唐代韦应物在《精舍纳凉》中写道:“山景寂已晦,野寺变苍苍。夕风吹高殿,露叶散林光。清钟始戒夜,幽禽尚归翔。谁复掩扉卧,不咏南轩凉。”北宋诗人秦观写到:“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他不怀念那五彩缤纷的花朵,而是钟情于炎夏里树木的浓密葱绿,更让人凉爽可心。
  当然,也有诗人遇上入伏而不热的好年头,譬如宋代诗人张镃。他在《伏日》中写道:“未晓雨先骤,过朝风更鲜。谁知初伏日,全是早秋天。洗盏尝新酒,临池摘嫩莲。平生丘壑意,不受暑寒迁。”给人有种“入伏”即“进秋”的感觉,天气凉爽,风也新鲜,惬意的气温让人优哉游哉,难怪诗人“不受暑寒迁”。
  漫步于字里行间,一首首从古而来的诗歌令人身心平静清爽,在这个烈日当空的三伏季节,依然能感受到从书中散发出来的丝丝凉意。

□刘刚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26期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24期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22期

  • 第2024-07-19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7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