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味道河南卷》李晶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凤凰壹力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传统小吃为主的河南特色美食,如扁粉菜、扣碗酥肉、鲤鱼焙面、固始鹅块、洛阳水席等,承载着对逝去的一些美好事物的回忆和向往,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挚的情感,内容精彩生动,不仅配有精美的手绘插画,还附有美食的详细制作步骤,以方便喜欢下厨房的读者制作美味,打造更为美好的厨房世界。
扁粉菜
扁粉菜拥有众多粉丝,很多安阳人会以一碗扁粉菜作为每天的早餐。油汪汪、热腾腾的扁粉菜美味又营养,体现着安阳人的热情爽朗、勤劳智慧,也体现着很多河南美食“中和”的特点——集南北特色于一体,兼东西之长而自成体系。
扁粉菜在安阳的普及程度不亚于冒菜之于成都,而它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极高,每天不吃上一碗就觉得生活好像少了些什么。制作扁粉菜的灵感在某种程度上源自过去的大锅菜,将粉条、豆腐、青菜、猪血等食材全部放在一口大锅里面煮,热情粗犷,豪放洒脱,是非常典型的北方风格。多样的食物与味道交织融合,浸润在底蕴深厚的高汤中,形成一个丰富多元的世界,带着氤氲缭绕的热气,拥有着吸引人的神奇魔力,让你尝上一口就再也放不下。
吃扁粉菜长大的孩子,对它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对它念念不忘,寻一碗扁粉菜吃,成为一种怀念家乡的寄托。
据说,扁粉菜的精华在汤,主体在粉,营养在菜,口味在辣。味道鲜美、精心熬制的高汤是扁粉菜的灵魂之所在,汤鲜则味鲜,汤鲜是食客对这道小吃的第一印象。扁粉菜的制作者历来懂得在高汤上下功夫,取带有骨髓的大骨,加上秘制香料,小火慢熬数小时,直到汤煮成清亮的奶白色,表层漂浮着淡淡的油花,骨头和骨髓的所有精华都溶解到汤汁里才算是成功。
做扁粉菜用的粉条也与众不同,通常使用的是红薯粉条,而且比一般的红薯粉丝要粗,这样才能久煮不烂,清香可口。红薯粉条以红薯为原料,用红薯内的淀粉加工而成,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烟酸和钙、镁、铁、钾、磷、钠等。
粉条有良好的吸味性,无论何种鲜美汤料跟它一起煮,味道都能被它吸收。一般扁粉在下锅之前,会事先用高汤浸泡四到六个小时,以便充分地吸收其中的营养和味道,再下锅煮就会更加柔软香甜,味道浓郁。
扁粉菜的第二主角是各种丰富的配菜。时令的青菜、白嫩的豆腐、新鲜的猪血……每一样都独具特色,彼此搭配组合,相得益彰。
开封灌汤包
顾名思义,灌汤包,有馅儿、有汤、有面皮。它是将鲜美的汤水与馅儿料一同裹进爽滑筋道的面皮,放入笼屉用大火蒸制而成。咬一口包子皮,嘬一口汤,再吃包子里的馅儿,实乃“面、汤、肉”一举三得。
有人说,吃灌汤包,汤汁是列在第一位的,肉馅儿次之,面皮再次之,由此可见汤汁在其中的灵魂作用。一座巍峨挺拔的高山,通常需要一汪清澈柔美的水相伴,灌汤包中的汤汁,就是这样以轻柔的姿态,把普通的包子变成了通透有灵气的食物。
灌汤包的汤汁是如何被包进去的呢?之前我一直很好奇,曾经猜想是包子做好以后再放进去的。后来才了解到,在包子成形之前,汤汁就已经在里面了。手艺高超的厨师,在包之前把肉冻放在馅儿中,包好以后经笼屉上火一蒸,肉冻化开而不漏;一些师傅会以水和馅儿,也是为了求得馅儿料的柔软鲜美和丰盈多汁。
灌汤包的皮则更是与众不同,因为它要承担起裹汤裹馅儿的重任,既不能漏汤也不能粘锅,还要在锅中很快蒸熟,这就对制作者的手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三次加水、三次贴面,反复摔打,才能获得光滑洁白、弹力筋道的面团。将面团切成适当大小的面剂子,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皮,别看薄,却很结实,这样才能包裹住那丰富热烈的内核。
在开封,家家户户都爱吃灌汤包,很多巧手的主妇都会做,在大街小巷的餐馆酒店中,灌汤包也名列最受食客欢迎食物的榜首。
对于许多外地游客来说,他们较少有机会品尝到家庭自制的汤包,一般都会去餐馆、饭店寻找美食,开封第一楼的包子是其中最著名的。这里的汤包皮薄馅儿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不少人都以品尝这里的汤包为旅途中一大乐事。
在众目期待中,揭开笼屉的盖子,伴着袅袅升起的热气,一枚枚洁白晶莹的汤包就呈现在食客眼前。每个包子十八个褶,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菊花,又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用筷子夹起一个包子,使其与底部的垫纸分离,轻轻地摇晃,能看见饱满的汤汁在其中流淌滚动,散发出肉与各种馅儿料、汤汁混合后特有的鲜香,引得人垂涎三尺。
灌汤包常常与醋搭配,略微发酸的口感既能提升包子的口味,又能很好地分解中和其中的油脂,让包子吃起来没那么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