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出自姜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季子曾采食于崔邑(今山东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伋辅佐周成王、康王,为顾命大臣。因其死后谥号为丁,故称丁公伋、齐丁公。齐丁公去世后,其嫡长子、嫡次子早亡。嫡三子季子本该继承齐国国君之位,却让贤于弟弟叔乙,自己采食于崔邑。其后人以邑为氏,称崔姓,并尊仁爱有德的季子为崔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崔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为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属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另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
魏晋南北朝时,崔姓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有三子:浑、潜、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属河南),号郑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四人),由此可见唐代崔姓地位显赫之一斑。
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姓。宋元时期,有较多崔姓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姓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姓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清末又有入居东南亚国家者。总之,唐代以后,崔姓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一北方姓氏。
宗族特征
1.崔姓汉族血统单一,为炎帝姜姓后裔。
2.崔姓发源于山东,历数千年迁徙变更,仍为一北方姓氏。
3.崔姓名人多以政治、文化艺术方面的才华称著于史册,且以唐代为盛,时有二十七人官仕宰相的辉煌,有崔颢“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咏叹,有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之感慨。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无不激励后人再接再厉,奋发向上。
4.崔姓字行辈分排列有序,读之意远。如清代崔琰修《崔氏族谱》,内有辽宁锦西崔姓一支字行为:“封文显德,克永康祥。”另有崔毓鑫参与修馔之《崔氏族谱》,内有河北庆云崔姓一支字行为:“志朝启延,中首学裕,汝泽振峰。”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崔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崔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崔姓238603人,临汾市33858人,洪洞县6744人。崔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四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 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崔旭:为官爱民热心教育
崔旭(1767-1847年),字晓林,号念堂,清代直隶天津府庆云县(今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人。嘉庆五年(1800年)八月,考中顺天府乡试举人。道光六年(1826年),通过大挑出任山西蒲县知县,后兼理屯留、大宁县事。
山西境内多山,明清时期属于穷山恶水之壤。此地自明末爆发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以来,清初又再次爆发姜瓖之乱,饱受战争重创,很多州县的百姓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崔旭刚刚上任的蒲县,其城垣、监狱、仓廒、书院多已倾圮,又时值旱歉,导致民俗剽悍。崔旭到任后,减其供亿陋规,将节余的钱,用以工代赈的方法雇县内饥民来修缮城池、监狱、仓廒、书院,既解决了贫苦百姓的生活急需,又将县内重要建筑的残垣断壁修葺一新。在审理案件方面,他能“曲尽情伪”,使冤狱得到昭雪,有效地打击和震慑了境内犯罪分子。史书记载崔旭,为政六载,“政声卓著,深受乡民爱戴”。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因病告退归里。临行前,“县民走送数十里,皆罗拜泣下”。
归乡后的崔旭,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晚年执教于古棣书院分校,为家乡培养了不少人才。崔旭诗学成就主要来自考取举人时的座主张船山,不仅有“张门三才子”之称,还有“燕南二俊”之誉。崔旭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非常严格,使自己的3个儿子都通过科举走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