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207国道行至和顺县城北20公里处,泊里村赫然在目,三条柏油路引领入村。暑去秋来,走进泊里村,村内道路宽敞平坦,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不远处的小公园绿树葱茏,村民在此纳凉谈笑,一派人和景美的新农村景象。
入村时,一听到悠扬的歌曲在村内响起,泊里村党支部书记杜维明立即介绍,这是垃圾收集车开始去各家各户门前收垃圾了。该村实行垃圾运输处理“定时定点”投放模式,每天早、晚各1次集中上门收取,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行至村民王亥荣家门口时,他一边拎起门口的垃圾桶走向垃圾收集车,一边向街坊邻居喊道:“车来了,倒垃圾呀!”不一会儿,周围的左邻右舍,一个个走出家门,把一桶桶垃圾倒进垃圾收集车。短暂停留后,保洁员又开着垃圾收集车向前驶去。如今,全村这样的保洁员有18名,他们每天活跃在农村上门收集垃圾的第一线。
“以前倒一次垃圾,要走到村中心路口的集中存放点,来来回回要10多分钟。现在垃圾车就停在家门口,伸伸手就把垃圾倒了,很方便!”对于“垃圾不落地”行动,王亥荣显得尤为满意。
“今年以来,我们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在全村全面开展‘垃圾不落地’专项行动,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杜维明介绍,除了实行垃圾运输处理“定时定点”投放外,该村还明确垃圾分类标准,即“干湿要分开、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同时以村规民约为基础,积极探索积分管理模式,让村民自觉实施垃圾分类,分类越多,积分越多,在评比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荣誉时就有优先评比权,通过“小积分”带动“大能量”,着力构建村域内“人人行动、户户参与、精准分类”共谋共治共享格局。
为实现由“一时美”到“持久美”转变,倡导“全民动员、共护环境”新风尚,泊里村还落实“网格长+保洁员”考核机制,将保洁时间、区域、效果纳入考评范围。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及村“两委”干部组成督导组,采取“督查+考评”等形式,有效推动“垃圾不落地”工作的联动性与延续性。
“现在村民都习惯垃圾收集车上门回收垃圾了,基本上都学会了垃圾分类,几乎没人随地乱扔垃圾,每日产生的垃圾量都减少很多。”杜维明介绍,依照“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分类模式,该村每日收集并处理厨余垃圾约0.3吨,每月收集可回收物约4吨,日均产生其他垃圾约0.12吨,较以往减少49.4%。
在“垃圾不落地”行动中,泊里村通过全流程把控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3个环节,有效实现了生活垃圾从源头分类到末端处理的闭合链条,真正做到“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杜维明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的主抓手,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考核管理机制,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用实际行动绘就村美人和新画卷。”
山西晚报记者 张杨 通讯员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