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健康的守门人。一直以来,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用“无疆的大爱”护佑着众多普通人的健康。医者仁心,不在圣坛之上,而在凡尘之间。但白衣之下,皆是凡人。
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山西晚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几位医护工作者,听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最美”光华。
段壮灵和程姣丽夫妇
想方设法当好村民健康“守门人”
在祁县东观镇永安村,有这样一对夫妻,从2015年开始,他们就守着村卫生室,用自己的所学护卫着村民们的健康。
他们,就是段壮灵和程姣丽,一个“85后”,一个“90”后,一对因为崇拜医生而走上学医之路的小夫妻。
“每天工作12个小时”几乎成标配
联系到段壮灵和程姣丽夫妇时,已经是晚上8点30分左右了。
“不好意思,刚刚才忙完。”山西晚报记者还没开口,段壮灵先道起了歉,他是觉得,在“非工作时间”和人聊工作,“有那么点儿不合适。”但实际上,这个时间,对夫妻俩来说,已经算忙完比较早的了。
“夏天嘛,大家出来得都晚,所以我们给大家解决完问题,也就不早了。”段壮灵笑了,他的妻子程姣丽补充说:“我们一般早上8点就到卫生所了,几乎一天都在这里。”而就算是冬天,他们也会在卫生室待到晚上8点,就怕村民有啥状况来了找不到人。有时候,村里人有啥特殊情况,一个电话打给段壮灵,那“下班时间”就更说不准了。但就是这样每天“12小时”的工作状态,两个人已经坚持了9年。
“那如果家里临时有事怎么办?”面对这个问题,段壮灵和程姣丽纷纷表示,村卫生室其实还有一名大夫,但年纪比较大了,所以就算有事要忙,他们两个人也会提前做好安排,一人留守卫生室,保证村民有需要时能找到人。“实在排不开了,或者是我要去学习的时候,我就发个朋友圈,或者在微信群里向大家‘请个假’,大家也都能看到。”段壮灵说。
在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当乡村医生时,段壮灵说,永安村有1200多口人,65岁以上老年人就有184人。而他和妻子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竭尽所能地解决乡亲们的急难事,化解他们因疾病带来的痛苦,实现小病不出村的愿望。“以前大家看病,可能还得去镇上,但现在,只要我们在,本村人就不走了,这多方便呀!”他说。
他们是村民心中亲近的“家人”
交谈中,山西晚报记者得知,段壮灵和程姣丽就是永安村人,2015年先后来到东观镇永安村卫生室工作。几年间,在村民心中,他们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更是最为亲近的“家人”。
“在我们村,只要村民需要,一个电话,段大夫和程大夫就主动上门诊治。”“反正,只要给段大夫打电话,我们的病就有治了,夫妻俩的技术和服务真好!”“段大夫夫妻俩不但是我们的家人,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在永安村,只要说起段壮灵和程姣丽,听到的都是赞叹与表扬。
前段时间,正在卫生室工作的段壮灵接到本村村民的“紧急求助”。电话那头,是一个刚满两个月的孩子的父亲,说自己的孩子因为呛奶,好像没有呼吸了。听了这话,段壮灵赶紧丢下手上的事情,让孩子父亲一边让家人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边在家尝试用海姆立克法给孩子急救。“他不是太清楚该用什么样的姿势,我就赶紧骑着电动车过去了。”段壮灵说。好在,距离很近,但段壮灵到的时候,发现孩子已经“软了”。没有丝毫耽搁,他立刻给孩子实施海姆立克法进行急救。“因为孩子太小,我拍了几下之后,才看到孩子脸上有了血色,又在他脚上拍了几下,听见了那种细微的哭声,心想,可能有救。”他说。于是,段壮灵继续用各种方式来急救,最后,他又在孩子脚上拍了几下,听到了明显的哭声,这才让孩子父亲抱着孩子赶往医院进行下一步的诊疗。
同样的“救命之恩”,也发生在其他村民身上。去年,村民王先生在家中突然感到身体不适,一下坐在了地上,他的儿子立即给段壮灵打了电话。不一会儿,段壮灵就拿着血压计、血糖仪、针灸针到了,一边让王先生的家人拨打120,一边给王先生测量血压、血糖后,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在等待救护车过程中,他又为王先生针灸、口服急救药品,最后,他还陪着王先生去了医院。医生说,幸亏加强了入院前处理,为抢救争取了时机。
说到这里,程姣丽表示,只要有机会,自己和段壮灵每年都会自费去外地进修学习,“不学习技术,怎么为村民们服务?”她说。几年下来,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回报。通过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使他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进一步提升。而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医术,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慢病管理、健康教育想做的还很多
乡村要振兴,医药要先行。现在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已经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段壮灵告诉山西晚报记者,2017年,永安村新建了标准化卫生室,新建后的药房、公共卫生室、诊疗室、治疗室、观察室、处置室焕然一新,为村民看病诊疗创造了良好条件,他们干劲更足了。
之前三年的疫情防控,段壮灵、程姣丽担负起全村疫情防控的“排查员”“监测员”“宣传员”“守门员”等任务,奋战在乡村抗疫一线,从早忙到晚,积极配合镇、村干部做好人员排查、回访和核酸采样等工作,还要耐心细致对村民做好政策解读和心理疏导,让村民们越来越支持抗疫工作,有什么问题也会第一时间联系他们,共同坚守阵地。
现在,段壮灵夫妻俩一有空就开始“上门服务”了。“不光上门看病,也入户做大病摸排,给老年人、未成年儿童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细数工作,程姣丽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对慢性病患者,他们要每季度上门随访,为患者调整用药,建议患者改变生活行为方式,直至控制平稳;对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他们要常常为其进行健康教育,发放健康知识宣传资料,把预防做在前;对外出务工的村民,他们甚至还提供24小时的在线咨询医疗服务,并不定期在微信群内发送健康知识……
“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最常问的就是家里人的情况,那我们肯定得先知道,才能和人家沟通呀。”程姣丽说,慢慢地,他们俩就成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与家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还有两个月组织一次的健康讲座,每个月出一期的黑板报……就这样,夫妻俩的辛苦付出,把健康教育也做得有声有色。
“但还不够。”谈及以后的发展,段壮灵表示,自己和程姣丽就想做一个有能力的医生。“面对大家的需求,我们要想方设法当好健康‘守门人’。要在基层多做‘防’的工作,多做精细化的健康管理。”段壮灵说。
吴子华 被称为“全能”的全科医生
从专科医生转变为全科医生,历经十年漂泊成为社区医生……在太原市杏花岭区坝陵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一位名叫吴子华的“健康守护者”,被同事称为“全能”的全科医生。
成为全科医生后,尤其珍惜患者
吴子华的经历,可以从家门前的大山开始说起,从一开始听祖辈说“山上除了草就是草”,到他萌发“想去山外面看看”的想法,不过几年时间。中考那年,吴子华成绩优异,本可以上高中,但父亲说了句“去学医吧”,他便选择了一所医学中专。这也是他成为医生的第一步。
“我经历了7年的中西医求学生涯,中间又是13年的临床锻炼。2019年我想了好久,再次选择了3年的全科医师规培。”吴子华说。终于,在当年11月,他来到了坝陵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时候,患者不多,所以吴子华尤其珍惜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下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了一位阿姨。”吴子华说,因为当时他真的看不出对方的年龄,只觉得她神情中有些焦虑,也有些许局促,但更多的是无助。
“当时我和另一位刘大夫一起接待的这位患者。”吴子华说,而经过简单的了解,俩人得知,患者家中有个哥哥,两位老人无儿无女,相依为命,前段时间哥哥因为摔倒导致身上有大面积擦伤,需要换药处理,但她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得到帮助,最后才找到了坝陵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听到这里,吴子华和另一位刘大夫就背起诊疗箱跟着这位女士走了,七拐八绕,才到了一个小区单元楼下。而从外表看是很漂亮的一个楼房,进门后却是伸手不见五指,俩人只能摸索着墙壁前行,想要呼唤那位女士开灯,却得到了“没有电”的回答。“只有一个手电筒,我们在微弱的灯光下,看见一个破旧的木板床上,躺着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人。凌乱的须发挡着脸,双眼目光呆滞,除了喊疼,无法和人正常进行交流。”吴子华说。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换好一次性手术衣,戴好一次性胶皮手套,打开换药包,仔细检查创面。
创面很大,清创需要麻醉。而就在吴子华用碘伏消毒创面时,新的问题来了。“我的手摸到一些黏糊糊的东西,刚开始以为是创面的血块,但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患者的排泄物。”他说。吴子华当时差点儿吐出来,但是患者就在床上躺着,他觉得自己没有任何借口放弃诊治。最终,在三个人的努力下,他们先清理了患者的排泄物,才重新开始消毒,打麻醉,清理创面,包扎伤口。“值得高兴的是,经过我们精心的治疗,不久后老人慢慢康复了。”吴子华说。
“小病”也是病,值得细细研究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常见疑难杂症和危重疾病,更多的是感冒、发烧等常见症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在吴子华的工作中,看诊最多的是咳嗽。
有一次,一位60余岁的男士急冲冲找到吴子华,说自己咳了三天三夜不能睡觉,不仅止咳药喝了好几种,连抗生素都输了三天,但怎么都止不住咳嗽。吴子华仔细听诊后发现,患者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另外胸片提示双肺纹理重,血常规、支原体均未见异常。
根据患者描述的病情,吴子华凭借多年中医、西医的经验,先给患者开具了三天雾化进行西医治疗,配合三服中药进行中医治疗。“当时我信誓旦旦地对他说‘雾化完回去好好吃药,今天晚上你就睡好了。’没想到当天下午这个患者又来了。”吴子华说,原来,患者当天中午一直咳,根本不能躺下休息。
这该怎么办?吴子华立刻紧张起来,开始仔细回想所学医学知识。突然,他灵光一现:“为什么不用针灸穴位治疗呢?”于是他将患者带到了处置室,精准定位好肺俞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随后进行局部拔罐,对方的咳嗽声戛然而止,吴子华的心里也踏实了好多。
从那以后,吴子华告诉自己:“不要因为看好三五个患者就沾沾自喜,要为那个没有看好的病例耿耿于怀。”这件事后,他仔细研究起咳嗽病症,根据四季气候及流行病学特征,总结中医、西医的治疗方法,归纳成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结合经验方。慢慢地,吴子华的经验方在临床中屡获奇效,也逐渐扩散到周边地区造福患者。
“我觉得中医和西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吴子华说。他在临床中创立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如运用中医梅花针放血治疗方法,配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患者100余例,成功将疗程缩短至3-5天,总有效率达100%,并且无一例后遗神经痛。
“全科医生”不只是说说,而在于用心
在坝陵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要提起吴子华,认识他的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有吴医生,我们好多病在家门口就解决了。”“人特别好、特别细心。”“我来这肯定是找他看。”……面对众多的赞扬,吴子华只觉得,社区医生很平凡,很普通,但也很重要,而能否得到认同,就在于是否“用心”。
说是全科医生,那除了日常的感冒、咳嗽、“三高”外,吴子华是怎么做到“全科”这两个字的呢?他举了两个简单的小例子。
有一次,有位女士问吴子华:“你会看妇科吗?”他有些诧异,但还是回答道:“我是全科医师,可以为您进行诊疗。”原来这位女性患者月经紊乱了,淋漓出血约有一年半左右。“我当时一边倾听着大姐的诉说,一边仔细记录笔记,脑子里还飞快地搜寻着方案和解决手段。”吴子华说,“后来,我突然想到,她一直采用西医的治疗手段,为什么不试试中医呢?”最后,当患者吃到中药将出血止住后,吴子华开心得不得了。后来,俩人成了好朋友。
而除了对疾病的诊疗外,吴子华偶尔还会面对一些心理治疗的病例。有一次,他正要下班,但诊室里走进两位小姑娘,其中一个小女孩眼神里闪烁着惶恐和不安,还要求和吴子华单独聊聊。见状,吴子华叫来了一位护士和自己一起接诊。小姑娘开口的“我不想活了”让吴子华当即反应过来,孩子可能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随后的谈话,吴子华才得知,小姑娘遭遇了校园霸凌。“后来,她跟我们说了好多自己遇到的委屈,我们也联系她妈妈,一起想办法来帮助这个孩子。”吴子华说,在他看来,校园霸凌是一个社会问题,自己作为一名医生也许解决不掉这个问题,却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一些温暖。
如今,越来越多的居民来找吴子华看病,他也成为越来越多患者的“医”靠。
夏莉 去援疆,去打造带不走的“专家队伍”
“我希望在有限的援疆时间内,有所担当,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能对新疆的同仁及患儿和家属有所帮助。”山西省援疆医生、阜康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夏莉如是说。2023年5月,她加入山西省第五批援疆队伍,开启了自己的援疆生活。
从“好奇”到“第二故乡”,心态在改变
夏莉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从事儿科临床工作13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小儿呼吸、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联系到正在援疆的夏莉时,已经是晚上。“刚刚忙完,虽然已经晚上9点了,但太阳还没下山呢!”她笑着说。提到为什么会援疆,夏莉坦言,除了有一种家国情怀外,自己一开始就是“好奇”。“就是奇怪新疆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想象中一样吗?”所以,带着这样的疑惑,她上路了。
来到新疆后,夏莉在慢慢适应当地的生活。“每次和孩子视频,她都会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已经天黑了,你那边天还亮着呢?”夏莉说,但现在,随着孩子几次到新疆“探亲”,这种问题也不会再出现了。
每次孩子来了之后,夏莉都会趁工作之余带着她出去玩。“去了南边,看了胡杨林,体验了风土人情,特别棒!孩子也喜欢!”她说,至于自己,在一年多的援疆过程中,也回过山西,但返程的时候,感觉和初次来到新疆完全不同。“就有点儿像回家,所以说,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
耐心讲解,就会有人听
来到阜康市人民医院后,她一开始担心的语言不通、生活习惯等问题慢慢都解决了,反而是因为诊疗方式和治疗理念有所不同,在与患儿家属沟通过程中偶有交流上的障碍,需要她进行不断的调整和适应。
比如,在过渡阶段结束后,夏莉在接诊过程中,慢慢发现一些问题,有的家长带孩子就医时,会直接要求她给出处理方案。“比如说,发烧了,就要求退烧,也不听原因。”她说。但作为医者,夏莉深知这样不合适。“我会耐心给他们讲,孩子发烧可能是什么原因;在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反复发烧,需要观察等等。”但一 开始,效果并不太好,她曾经就碰到过因为发烧,家长带着孩子三次走进医院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她也只能一次次去解释孩子出现反复发烧的原因,直到对方理解并接受。
相比在山西时的情况,夏莉所在阜康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量要大一些,这和当地的医疗条件、地理位置等都有关系。“最多的时候,一天的门诊量能到200人次。”夏莉说,但如此大的门诊量,她还是想要更多地跟家长们去交流孩子的情况,并做一些科普。“确实有人嫌看诊慢,但当我给他们讲原因时,我发现他们也会耐心听,所以我觉得这样很有必要。”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实事
夏莉常常觉得,山西医疗专家肩上的责任很重,除了干工作,还要带队伍,“科室不会因为一个人技术好就变强的,需要的是一个强大的集体”。
说得好,不如干得好。
在到医院不久后,夏莉就结合医院儿科目前的具体情况,配合科主任初步建立了专科人才发展梯队,还细分了小儿呼吸、小儿消化以及新生儿三个亚专业,制定了儿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并从科室选定2名骨干医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并量身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将自己积累总结的医疗经验,通过传帮带、师带徒等形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科室医生。
另外,夏莉他们还会开展每周两次的科内小讲座及教学查房,每月一次的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打牢科室医生基本功,扎实理论基础,锻炼临床思维,提升诊疗水平。
因网络信息不畅、经济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当地人健康意识薄弱,及时看病就医和“早防早治保健康”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入疆后,夏莉和同事们还多次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义诊宣教,内容涉及儿童营养、日常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并针对当地特有的疾病和饮食习惯,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有效降低了儿童疾病的发病率。
“观念是需要一点一点去改变的,既然我们来了这,那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些实事,打造带不走的‘专家队伍’,让当地人切实享受到便利。”夏莉说。
王海涛 两次援非,“放电”也是“充电”
他是一名眼科医生,曾两次作为援外医生踏上非洲大地,给当地患者送去“光明”。他就是山西省眼科医院白内障一科副主任医师王海涛。“援非工作既是‘放电’,更是给自己‘充电’,将自己的现有技术奉献给非洲患者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尤其是独自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王海涛这样总结自己的援外经历。
首次踏入非洲,他是“援喀队员”
2019年,王海涛作为中国(山西)第20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员,第一次踏入非洲大陆并在当地工作。
王海涛现在都还记得自己在喀麦隆做的第一台手术,那是一个复杂白内障,患者是一名40多岁的女性,外伤性白内障,角膜白斑,虹膜粘连,晶状体全白膨胀。“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病例,还是有些忐忑。”为了确保手术顺利开展,王海涛做足准备:联系国内专家讨论手术细节、难点以及可能的并发症;联系国内工程师在线指导,修好长期不用的超乳机;反复练习专业医学法语,保证术中沟通顺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一天,患者从术前光感的视力恢复到0.8。
其实,由于非洲的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物资短缺,很多在国内可以完成的手术在喀麦隆几乎很难实现。刚开始来喀麦隆工作的时候,当地的大夫就告诫过王海涛:“王医生,这里是喀麦隆,不是中国!”
事实也确实如此。有一次,王海涛请假了,当地医生独立做了一台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术中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玻璃体溢出,未能植入人工晶状体,患者术后只有眼前数指的视力。等到王海涛上班后,主刀医生找到他,想让他给患者做二期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但这个手术需要的悬吊线,如果从国内买,估计得一个月以后,王海涛只能另寻他法。最后,王海涛用自己设计的手术方案完成了手术,这个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到了0.8。
就这样,王海涛慢慢赢得了当地医护和患者信任,他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再踏非洲,他见证手术车开进当地
2023年2月,王海涛作为援吉布提“消除白内障致盲项目”的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再次来到非洲。在出发当天,他在自己的朋友圈写下“为中非友谊,再踏征程”的壮志。
作为首批队员,王海涛和同事们见证了手术车走进非洲的历史时刻,而就在他们的接诊首日,就为20名吉布提患者开展了白内障手术。“2016年,我们山西就派出多名眼科专家参加援喀麦隆‘光明行’,给当地很多患者带去了光明,所以当我们还在担心第一天没什么患者的时候,没想到迎来了‘开门红’。这是对我们医生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国家的认可。”
王海涛说,当地人的手术难度不小,“可能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他们都是拖得不能再拖了,才走进医院,这其实是非常可惜的。”
带着这种可惜,王海涛和同事们在为期一个月、只有16个工作日的情况下,超额完成443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当地人一次次竖起的大拇指,跨过语言障碍,成为援外医疗队和当地民众深厚情谊的表达。
倾囊相授,希望将技术留下来
要说两次援非有什么共同之处,王海涛觉得,那就是不论在哪里,自己都是在倾囊相授,希望将白内障复明手术技术留在当地。
“眼科手术是很精细的手术,大部分需要在显微镜下完成。以前我的老师一直教导我们,把每台手术过程录下来,可以反复的研究,请老师给指导。”王海涛说,然而,一台手术显微镜录像设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在非洲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在作为中国(山西)第20批援喀麦隆医疗队员第一次前往非洲时,王海涛特意从国内带了一个手机固定夹,买了一部照相特别好的手机,这样就可以用手机在显微镜及裂隙灯上照相录相了。没想到,这样的手术固定夹很受欢迎,王海涛就又从国内买了几个寄过去。
发现当地没有关于白内障手术的书,王海涛又自费买了英文版的书籍,还复印了好几本送给当地医生,以供学习。他还在当地社交软件上开设眼科学习群,将每次录制的手术视频进行剪辑、讲解配音,发到群里共享;特意找来动物眼睛,手把手教授,鼓励当地医生练习白内障复明手术操作。在其带动下,大家学习热情高涨,有的人不惜坐车几个小时来“取经”。
“眼科工作12年了,在北京上海进修过,去喀麦隆、吉布提援非过,医路艰辛,医者大爱无国界,只为看到患者术后满意的笑容。”这是王海涛自己的心情表达。而他认为,通过援非医疗工作,将国内先进的技术带到非洲,并且根据非洲本土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创新出一些适应当地条件的医疗技术,使技术的种子在非洲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才正是援非医疗工作的意义所在。
山西晚报记者 张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