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一种寻常的蔬菜,也是一种美丽的蔬菜,其紫色的外皮,让它拥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落苏。茄子一年四季均可食,立秋时节的茄子则被赋予了别样的民俗含义。
立秋吃茄子的习俗源自于明朝。相传明军攻下元大都后,常遇春手下的一个士兵,偷了农户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严苛,要把偷瓜的士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户站了出来,说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遇春因此赦免了那个士兵,并以茄子等犒劳军队。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就流传了下来。
幼时,茄子是最寻常的吃食。家家户户都有一个菜园子,里面长满了豆角、黄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茄子是少不了要栽植的。菜园里的蔬菜自产自吃,水煮毛豆、素炒茄子、韭菜炒鸡蛋、豆角炖肉等,配以热馒头、绿豆稀饭、自家腌制的小咸菜,寻常的日子也过得清爽无比。
茄子的吃法颇多,炒、烧、焖、炸均可。母亲把平淡无奇的茄子变出诸多的花样,如素炒茄丝、油焖茄子、炸茄盒、土豆炖茄子等等,我也因此百吃不厌。我喜欢蒜泥茄子:架上蒸锅,把切成条的茄子放进去蒸;半小时后起锅,茄子如泥鳅般滑溜糯软,取出装碟,浇上蒜泥、酱醋,撒上盐和调料,用沸油一浇,再拌匀,即大功告成。
古人很早即食茄,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中有缹茄子法,“用子未成者……以竹刀骨刀四破之,用铁则渝黑,汤蝶去腥气,细切葱白,熬油令香,苏弥好。香酱清、孽葱白,与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姜末。”从此,茄子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农书、食谱当中。《遵生八笺》记述了八种烹调茄子的方法,如糖蒸茄、鹌鹑茄、香瓜茄等。糟茄是明代宫廷的时令菜肴:“每五斤盐十两,和糟拌匀,用铜钱五十文逐层铺上,经十日取钱,不用别换糟入瓶收。久翠色如新。”
茄子虽是普通的吃食,也曾跻身于皇家的筵席和文人雅士的聚会。隋炀帝赐名昆仑紫瓜,沈约、柳宗元等人都为之赋诗,黄庭坚、董其昌分别写下了四首和五首咏茄子的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茄子的喜爱。苏轼自创了以茄子为主食材的东坡羹:“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入罨,熟赤豆与粳米为糁。余如煮菜法。”
茄子最豪华的吃法当数《红楼梦》中的茄鲞:“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爪一拌就是了。”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道这个味儿!”我初读这段话时,也像刘姥姥一样大为惊叹,并尽情想象,如此烹制出来的茄子当是怎样的滋味。
翻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有一则北方烧茄子的吃法,谈得尤为详细。茄子不需削皮,切成寸把长的块儿,“用刀在无皮处划出纵横的刀痕儿,像划腰花那样,划得越细越好,然后入油锅炸”。炸好后,炒以里脊肉丝,配以蒜末,用他的话来说,“味极甜美,送饭最宜”。大家不愧是大家,寥寥数语,却极为生动,似乎有浓香透过书页,让人可以嗅闻到茄子的香味。
茄子多鲜吃,在江南一带却有吃风干茄子蒂的习惯。在除夕夜的团圆饭里,必定要有用茄子蒂与其他蔬菜烹制的菜,叫作安乐菜,以祈祷来年平安快乐。《清嘉录》有此记载:“分岁筵中,有名安乐菜者,以风干茄蒂、杂果蔬为之,下箸必先此品。”同鲜茄子相比,风干的茄子蒂也别有风味,更重要的是,那里面饱含着浓浓的乡情习俗,那是乡土的味道、家的味道。
结婚以后,我依然对茄子情有独钟,尤其热衷于蒜泥茄子。大蒜和茄子的结合恰到好处,那种味道超出人的想象。蒜泥茄子也因此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蒸米饭时,把米和茄子同蒸,米饭熟了,茄子也熟了,装盘,拌上蒜泥和一应调料,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出来了。
蒜泥茄子是我待客的保留节目,亲戚朋友来了,我也能胸有成竹地招待,有条不紊地洗菜、切菜、焖米饭,饭菜上桌后,听着不绝于耳的赞叹声,心里那份得意劲就甭提了。蒜泥茄子激发了我学习厨艺的热情,陆续学会了糖醋里脊、蒜爆鱼等,每顿饭都试着变换花样,在吃得有滋有味的同时,我觉得在厨房里忙碌一番,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享受。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这句俗语既表达了茄子的生长属性,又概括了享用美食的生活哲理。对我来说,茄子是一道蔬菜,也是一种人生况味。它让我懂得再寻常平凡的菜,只要用点心思,完全能变出更多的花样、更香的味道。生活亦是如此,只要用心,无论平凡与否,都能如花般绽放,都能如花般美丽。
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