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往事

奶奶家里有了电

  小时候,我经常回奶奶家住。奶奶家在晋北一个离县城十里的村子里,晚上还是靠煤油灯照明,一家人围着煤油灯活动。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奶奶家里通了电,结束了煤油灯的时代。煤油灯就是在一个玻璃瓶子里,盛上煤油,上面盖一个铁皮盖子,盖子上插根空心铁皮管,管里插条棉线绳做灯捻。点着外露的灯捻,就发出了橘黄色的微弱灯光。时间长了,亮光小了,就用针把灯捻往出挑一挑,剪掉残渣,灯光就亮了许多。
  冬天晚上,家里在土炕上放个炕桌,煤油灯就放在桌子中间。家人们在炕桌吃了晚饭,收拾了碗筷,就围着炕桌度过夜晚时光。姐姐写作业,奶奶做针线活,我们玩耍都以炕桌为中心。睡觉时,煤油灯放在灶台上,爷爷负责吹灯。
  那时人们憧憬的未来是:“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原以为只是美好的憧憬,没料到,点灯不用油的日子很快来到了。
  电线杆布到了村里,家家户户拉进了电线,安上了电灯。通电那天,大家都很兴奋,电工忙里忙外,哪家灯不着,开关不好,查找原因,进行修理。孩子们多没见过电灯,成群结队的,到小伙伴家里看热闹,灯亮了没有。对一拉绳,灯就亮,再一拉,灯就灭,很是新奇,很兴奋。虽然只是10来瓦的灯泡,可比煤油灯亮堂得不是一点,光照范围大了,人们也不用再围着炕桌子活动了。
  很快,村里架起了高音喇叭,一收工《社会主义好》《逛新城》等歌曲响彻村庄上空,寂静的村庄热闹了起来。“全体社员们、社员们,下地了,下地了,赶紧往出走……”大队长督促社员下地劳动了。社员们分粮食、瓜菜,发布村规村约,通知村干部开会都通过喇叭呼叫,喇叭成了村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
  一天中午,忽然喇叭里喊着爷爷的名字,“……太原的长途电话,太原的长途电话,赶快来队上……”我们就跟着爷爷急忙跑到队部接听电话。那时村里刚安了电话,全村就一部,是爸爸通知我们返校开学。以前这样的事情要么写信,最快3天,要么拍电报。打一个长途电话,要通过电信局挂号、排队,接通对方电话,再通话,不过比拍电报、写信,那是方便快捷多了。
  后来,村里有了电磨,奶奶不用赶着牲口磨面碾米了,玉米、谷子倒入电磨,一会儿就出来了玉米面和小米。白面、高粱面还要人工筛一筛。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产队还买回了拖拉机耕地运输。
  回首往事,那时的“憧憬”都变成了现实,不仅耕地不用牛,夏秋收也不用一镰一镰地收割庄稼了。在老家的外甥买了汽车,住进了县城的楼房,手机也已经是农村家家户户的标配,回望过往,真的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梁建军(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