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

韦姓为祝融八姓之后

  •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载,韦姓出自颛顼高阳氏之后裔。以国为氏。
      2.出自韩信后裔。汉初年,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其子逃至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改韩姓为“韦”姓。
      3.据《汉书·西域传》所载,汉代西北少数民族中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市)有韦姓者。
      4.赐姓而来。据《唐书·桓彦范传》所载,桓彦范因功受赐韦姓,其后人以韦姓自居。
      5.其它源流。清朝时广西庆远府、贵州贵阳府定番州、湖广施南古巴地和海南东方县及仫佬、苗、瑶、水等许多少数民族均有韦姓。
      得姓始祖
      韦姓源自彭姓,为祝融八姓之后,是古帝颛顼之裔,自然为黄帝后裔。元哲是颛顼之裔彭祖支孙,夏少康时豕韦国始封国君。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史记》等资料所载,颛顼曾孙吴回生子陆终。陆终生六子,其后都有封国,别为上古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其中三子篯铿受封大彭国(今江苏徐州),称彭祖,为彭姓。少康中兴夏室后,封大彭氏国支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省滑县),为夏之诸侯,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豕韦国又称韦国,夏末时被商汤所灭,韦国王族四散出逃,子孙以国为氏,称韦氏。韦氏族人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韦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滑县一带。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商末元哲裔孙韦遐随周武王伐纣,立下战功,复封豕韦,称韦伯。后迁于防城(今山东成武)。后又迁大彭国。后韦伯入朝担任史官。也就是说,韦姓早期主要播迁于今河南、山东、江苏省境,而后进入周都镐,即今陕西西安一带。进而向北到达甘肃。豕韦国灭后,韦姓经华北进入东北、蒙古高原,称豕韦、失韦、室韦,融入北方各族。向南进入荆楚、云贵川、岭南地区。秦代,秦始皇征岭南,其中有不少韦姓将士。汉代,有楚元王太傅韦孟辞官后由彭城徙居鲁国邹县(今属山东);韦孟四世孙韦贤被封为扶阳节侯,贤有四子:长子韦方山曾为高寝令;次子韦宏官至东海太守:三子韦顺留邹县为父守陵;少子韦玄成徙京兆杜陵。同时向西南移至贵州、云南和广西地区的韦姓与当地土著混居,形成了当今少数民族韦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韦姓人除避战乱者有南迁情况外,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京兆韦姓渐成为当地望族。隋唐时期,韦姓的繁衍仍以“京兆郡”即陕西一带为盛,盛唐时韦姓名人如韦应物、韦庄皆出于“京兆”,另外,因韦姓显赫之家多居于陕西长安县,而设韦曲镇,可见唐朝韦姓的主要居住地为陕西,同时,有部分陕西韦姓南迁于江苏、四川、安徽等地。宋元时期,韦姓主要集中于河南、广西、湖北、安徽四省,其次分布于河北、浙江、四川、江苏、江西。形成了以中原和南方的两大繁衍格局。历经明清时期的繁衍发展,韦姓现已广布全国各地。如今韦姓以广西、河南等省区居者最多,约占全国韦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
      宗族特征
      1.在韦姓历史演进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军政名人,是一个勇武果敢、讲究节义的姓氏。
      2.在中国众多姓氏、众多字行辈分中,韦姓自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现代人韦靖所纂修的《韦氏家谱》中,载有广东中山韦姓一支字行为:“永乾佑宁嘉,延国安靖始。”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韦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韦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

      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韦贯之:宁肯饿死也不写此人墓志
      中国古代从不缺乏人才辈出的世家大族,其中“京兆韦氏”就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个。这一家族自汉宣帝时期的韦贤开始,颇负盛名。整个家族自西汉中期开始发迹,到曹魏时期已经是长安周边士族中的重要成员,并且不断发展,到了唐朝的时候,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唐宪宗时期的宰相韦贯之也是其中之一。韦贯之,名纯,字贯之,为避讳唐宪宗李纯的名字,以字行于世。他的父亲韦肇曾任吏部侍郎,出身士族大家的韦贯之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纪不大就中了进士。历任校书郎、长安县丞、吏部员外郎、巴州刺史、中书舍人等职,后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唐代长安年间,文人们争相为人撰写墓志,求取润笔费,像是做买卖一样。一个大官人去世,他家门口便像集市一样热闹,甚至互相争写。
      裴均为唐元和年间的官员,通过与宦官交往而得以升迁。他死后,他的儿子裴僧奴请求韦贯之为自己的父亲写墓志,并声言准备拿出一万匹细绢,做润笔费。这是很可观的一笔财富。但是,素以刚直著称的韦贯之,却不肯为声名狼藉的裴均歌功颂德,他说:“我宁肯饿死,也决不能苟且写这墓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1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9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