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以国为氏。
2.据《姓氏考略》和《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狐偃之后,以邑为氏。
3.少数民族姓氏或改姓而来。满、彝、苗、土家等族均有此姓,裕固族贾鲁各氏、满族嘉佳氏改姓。
得姓始祖
贾公明。据有关资料所载,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桐叶封王”的缘故,在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之后,得封地于唐(今山西夏县西北),并获赏怀姓九宗。至康王时,封唐叔虞的少子公明于贾(今陕西蒲城西南,后迁至今山西襄汾西南),为唐国的附庸国,称贾伯。春秋时贾国被晋武公吞并,贾伯公明的后裔遂以国为氏,称为贾氏。贾公明被尊为贾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并以其为繁衍中心。先秦时期,开始向省外传播,进入今河南、山东等省,并有多人为官,使贾姓在河南繁衍昌盛,人丁兴旺,还衍生出许多支派。秦汉时期,贾姓族人出现了以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志士,家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割据,相互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加之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于北方各地,对各姓宗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迫使包括贾姓在内的一批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分布于江浙各地,同时,由于战乱,贾姓一批人开始弃耕、投笔,在战争中积功为宦,因此家族显赫一时,形成一些大的郡望。
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加之外族入侵中原,国之腑地战火频燃,士族发展遭遇重创,贾姓族人几次审势南迁,进入福建、广东、湖北等省,与南方各姓融合发展,此时贾姓族人高官层出,文人墨客迭迭不穷,地位显赫一时,使贾姓在此期间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进入元明清时代,贾姓人经不断迁徙、发展播迁,甚至移居于海外,使其宗族成为我国较大的族系,并且稳居于姓氏排行之前列。如今,贾姓在我国人口较多,虽经多次迁居南方,但仍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的分布地,尤以河南、山西、河北、四川省为多,上述四省贾姓人口占全国贾姓人口的绝大多数。
宗族特征
1.贾姓族人精于审时度势,繁衍播迁、居住地迁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
2.贾姓族人在历史上名人不断涌现,且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3.贾姓家族宗谱续修严谨,十分讲究。
4.贾姓族人字行辈分排列有序,贾其恒等修《贾氏宗谱》所记载江苏镇江贾姓一支字行为:“沛泽如春,聿修祖德,积善为宝,克振家声。”
大槐树寻根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恢复生产、充实国力、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明朝政府于洪武初年制定了移民屯田的复兴之策,开始了迁民戍边的非常之举——洪洞大槐树移民。移民活动历时近50年之久,达到1230个姓氏、150万移民之众,贾姓为洪洞大槐树重要的移民姓氏之一。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贾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贾姓祖先神位供奉在大槐树景区祭祖堂二号供橱。
山西晚报记者白洁
(资料来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景区)
延伸阅读
贾昌朝,“大儒元老”清廉为最
贾昌朝,字子明,真定获鹿(今属河北)人。北宋宰相、文学家、书法家。历任宜兴、东明知县,迁尚书礼部郎中、史馆修撰,擢知制诰,进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知府。庆历三年(1041年)拜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嘉祐元年(1056年),封许国公。英宗即位,进封魏国公。他从政数十年,历任显要职务,熟悉官场习气。著作有《群经音辨》《通纪时令》《奏议文集》百二十二卷。
贾昌朝曾主修国史,宋仁宗称之为。到老年他特地撰写《戒子书》,告诫儿孙要为官清廉,为人正直。根据为官经历,贾昌朝在家训中阐述为官从政之道“清廉为最”,认为缘此始“能守素业,使门户不辱”。他在《戒子书》中提出为官四准则——居家孝,事君忠,与人谦和,临下慈爱,把忠孝教育置于家训之首。
《戒子书》讲述了当时官场的弊端,贾昌朝以自身亲见事例说明诉讼案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以此激发族中子弟的恻隐之心,让他们认识到为官者的重大责任。在《戒子书》的最后,贾昌朝谆谆告诫说:“读书人最看重的是节行。官职失去了,还可以重新获得;要是节行失去了,则终身不能恢复。你要引以为戒!”“我今年已经六十有二,儿孙已经有二十多个,我不希望你们继承我的封爵,只求你们能保持读书人家光荣传统,使门户不辱,这我就满意了!”贾昌朝不仅为子弟们的仕宦前途担忧,更关注到了贪官酷吏对百姓造成的危害,他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较之只关注自身和家族荣辱的官员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