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运城第三站

商祖故里 果都临猗

  • 猗顿文化园。

  • 猗顿像。

  • 临晋县衙“断案”。

  • 猗顿文化园。

  • “中华联圣”乔应甲展览馆。

  • 东里寺时代农业体验园。

  •   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编辑:李浩瑜

  •   作为华夏农耕文明的发轫之地,临猗,有着璀璨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中华农商始祖”猗顿创造了辉煌的商业成就,国内现存最早的三座衙署大堂之一的临晋县衙是研究元代衙署建筑的珍贵标本……这块宝地,曾为中华文明的升华和社会的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
      如今的临猗,是享誉全国的林果大县,其林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之首,所产干鲜果包含了苹果、鲜枣、樱桃、葡萄、石榴、桃、梨、杏等十余种,基本涵盖了北方所有的水果种类,堪称“中华果都”。这个农业大县,除借助其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持续挖掘特色文旅资源、提升文旅服务质量外,也正在借助其先天的农业优势,围绕休闲农业、农业观光等产业转型行动,为临猗的农文旅融合助力赋能。
      名片1 临晋县衙
      位于临猗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临晋镇,为元代时临晋县衙所在地。该县衙创建于元大德间,县衙历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共700余年,布局规整,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明清两代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是目前中国现存唯一元代建筑风格的县衙。
      元代县衙遗存 传承清风廉韵
      临晋县衙的大门远远看起来并不起眼,灰墙灰瓦前,两座石狮子展现着威严,走近县衙,门口一副“不负苍天何论官阶只七品,常怀普爱生怕民心失半分”的楹联映入眼帘,一下子便给人以肃穆之感。
      相传,元代成宗皇帝的叔父因经常谏言,惹恼皇帝,被贬到临晋,当了一个小小知县。这位皇叔看到此地山貌风光都相当好,就安心下来,筑城墙、修寺庙、扩街道、建门店,尤其新建了县衙。
      如今的临晋县衙现存主体建筑大堂为元代遗迹,“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狱居西南”,本真、原生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县级行政机构的理政场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三座衙署大堂之一,也为研究元代衙署建筑提供了珍贵标本。历史上,临晋县衙曾遭遇火灾、水灾、地震等各种灾害,但这座元代大堂仍能保留原来的建筑风貌,实属奇迹。除了建筑的奇巧之外,从元代到明、清、民国,直到1954年,曾有200多位县令在此执政,对研究封建王朝官吏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6月,国务院将临晋县衙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午10点整,一阵铜锣声准时响起,紧闭的红漆大门缓缓开启,临晋县衙迎来了新一天的开衙仪式——“县太爷”正式开衙迎宾。
      走进县衙,中轴线的甬道两侧矗立着两通碑石,内容分别是临晋县全境图和元代郭嗣兴写的《咏临晋》,正面便可见古代官府衙门的“标配”——戒石坊。戒石坊正面镌刻“公生明”,背面镌刻“廉生威”,一副“公正公平古今无异,明察明鉴朝野有评”的楹联,时刻警醒着为官者要公正清廉,才能使政治清明。
      过了戒石坊,甬道两侧新立的石碑一字排开,有官箴、廉箴、公箴等,均是为官者引以为戒的座右铭,均在教导为官者体谅民情、教化一方。
      沿县衙中轴线依次为大堂、二堂、三堂,最后是知县住宅,东西两侧配有廊房,分别供文武官办公执事,西南角为监狱。临晋县衙的大堂是权力的象征,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其柱子排列和间架结构设计巧妙,采用“减柱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四椽对接前后乳用四柱。柱头斗双昂五铺作,好像弹琴的琴面,昂往外出,柱头卷刹明显,柱础复盆式。堂前正面檐柱大于各柱,当心间两根采用“抱柱造”。前檐檐柱与额方使用圆木,壮硕粗大,柱头卷杀显著,覆盆式柱础,保留了元代建筑特征,总体看起来,中间的空间比较大,办案、审判等均能体现出其威严。大堂前的楹联“头上青天可畏,视曰民视听曰民听;眼前赤子如伤,溺犹己溺饥犹己饥”,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同心同德。
      名片2 商祖文化
      春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典型代表,“中华晋商鼻祖”猗顿,在临猗勤劳致富,乐善好施,在中华文明农商融合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西汉高祖二年,临猗因猗顿而冠名置县,猗顿的“商祖文化”也从此成为临猗县域文化的象征。
      探源猗顿精神 打造商祖名片
      在临猗县牛杜镇铁匠营村东侧,一片片的农田掩盖了一座千年前的商城,只有周边经过千年风雨剥蚀由城墙化成的黄土堆,显示着这座繁华商城曾经的印记——这里,是猗氏故城。
      临猗猗顿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赵兴中告诉记者,猗顿初为春秋时代的贫寒之士,在生计艰难时,听闻陶朱公经商致富一事,求教于陶朱公,陶朱公建议猗顿经营畜牧业,于是,猗顿千里迢迢来到西河(即晋南一带),定居于猗氏王寮(即今临猗县)。除畜五牸(牛、马、猪、羊、驴)外,随着资本的积累,猗顿又涉足盐业。他改革了传统的晒盐方式,提高了产量,对晋南地区的畜牧业和河东池盐的开发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至唐时,人们仍称河东盐池为“猗氏之盐”。
      猗顿在积累财富的同时,还不断改革创新,并能做到乐善好施。很快,他因聚财有道富可敌国,方圆百里,皆属其有。由他的畜牧业、林业、盐业等产业带动的住宿业、餐饮业也十分兴旺。因经营范围广,猗顿招工、雇工多是穷苦百姓、逃亡的奴隶、获罪的官员。不仅如此,他还广设门店,搭棚舍饭,让流离失所的人安家落户。慢慢地,越来越多背井离乡的贫民聚集而来,逐渐在铁匠营村东的这片土地上形成一个居民区,人称“猗顿城”。此城于西汉高祖二年置县,名为猗氏县,到北周成武王元年猗氏县北移后,该城依旧繁荣。唐朝时,河东节度使马燧平李怀光叛乱于猗氏,千年古城毁于一旦。改朝换代,岁月变迁,“猗顿城”这个名字淡出历史,慢慢演化成猗氏故城,昔日城内的街道、店铺、作坊也早已变为农田。
      离猗氏故城不远有个牛杜镇王寮村,猗顿当年在此安家落户直到老去。目前,村西的猗顿陵园仍保存完好,园中猗顿祠前的石碑上,记载着猗顿“西抵桑泉,东跨盐池,南条北嵋,皆其所有”“其富甲天下”……
      如今,作为“商祖发源地”,临猗县将猗顿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商祖名片”精心打造,在王寮村的这片土地上,一座占地超200亩的猗顿文化园已经拔地而起,这里也正在成为临猗的文化地标。猗顿文化园主要依托猗顿文化和猗顿精神,将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弘扬展现猗顿精神、农耕文明、乡村旅游方面内容,打造猗顿展厅及周边文化园。其中,猗顿文化馆展厅共分三层,通过商之源、商之道、商之脉篇章,展示猗顿的立志、创业、济世三大历程和猗顿精神的传承,进一步弘扬猗顿精神、讲述临猗故事。
      名片3 楹联文化
      “中华联圣”乔应甲坚定认为,对联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雕虫小技”“不入文集”的“小玩意儿”,而应该是值得夸耀的真正的文学著作。写联人应该胸怀壮志,把自己的浩然正气长留人世。
      “中华联圣”故里 延续文化脉络
      在河东这片热土上,关于“乔阁老”的故事广为流传。“乔阁老”本名乔应甲,字汝儁,号儆我,临猗县张嵩村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位至朝廷二品大员。
      明天启六年(1626年),乔应甲被皇帝任命为南京都察院掌院事右都御史。他看到此时明王室皇帝昏庸,实在无力回天,以年老多病不堪重任为由,辞去高官厚禄以新衔致仕回家。在无官一身轻的隐逸之乐中,精心整理自己一生呕心沥血的对联作品,成就了一部足以改写中国楹联史的恢弘巨著——《半九亭集》。
      《半九亭集》为八卷,除七八两卷以律诗为主,间有部分联语外,前六卷全部由对联(联语)组成,包括对联(联语)4300余副,或讥刺政治腐败、官场贪诈;或抒发读史心得、人生感慨;或歌颂山河壮丽、风景怡人;或提炼做人警语、处世格言;或描写农事活动、偶语方言……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其中收录了数百副廉政警示联,其中大家熟知的“大德不官,莫谓雕虫矜著作;匹夫有志,长留正气壮河山。”就出自其著作。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走进乔应甲故里——临猗县楚侯乡张嵩村的村口,“张嵩村”牌坊高高耸立,一旁的“乔阁老故里”标识牌极为醒目。
      在进入村子主巷道后,一座乔阁老文化墙立于眼前,文化墙以写意画的形式创作设计,展现乔应甲的高尚品格和清廉精神,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
      村子中心,有一座张嵩村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展览馆。展馆由张嵩村历史、阁老廉政文化、农村农耕文化、时代群文剪影、生活变迁文化、实物展台、荣誉展示等板块组成。其中设有“乔应甲廉洁从政楹联”专题展览区,展有乔应甲生平简介、乔应甲画像、其创作的《半九亭集》全本及部分楹联作品,有关他的廉政故事,以及明万历年间他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时为父母所立碑和后人为他所立碑的碑文拓片等。
      如今,“中华联圣”的精神和文化正在被广泛传承,在临猗县楚侯学校这所以楹联教育为特色的学校中,孩子们对楹联文化耳濡目染。逢年过节,张嵩村都要举行楹联文化活动,延续着一种特别的文化脉络。
      名片4 农文旅融合
      春天的临猗,是花的海洋,秋天则是果的世界,这种先天优势,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年来,临猗县发展农业主题园区,将农业旅游化、产品化、商品化,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双重效益。
      农场主打休闲 滩涂变身美景
      位于临猗县南大门的楚侯乡仁里村,一座占地1200亩的现代农场隐身于田间,在这个名为东里寺时代农业体验园的百鸟园内,数百只颜色各异的鸟类自由飞翔,游客一招手,鸟儿甚至会落于游客手上进行互动。不远处的大片田地,被分割为牧场、打麦场、花海、共享菜园……在这里,游客可以进行采摘、研学、土地认领、农耕体验、亲子游戏,也可以坐在草坪间的休闲帐篷内,泡一壶茶,听一段音乐。
      园区负责人介绍,如今,园区建有大型百鸟园,现在有632只、86个品种的鸟类和禽类。结合现代科技理念,体验园致力于将园区打造成具有运城地域特色的“城市摆渡站”,构建生态型寓教于乐的家庭户外休闲中心,打造城市家庭亲子一站式“轻度假”目的地。这样的园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这里全年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
      在临猗,像这样用农文旅融合理念打造的生态旅游地并不在少数。距临猗县城40公里处、一个半小时车程的黄河岸边,有一座名为薛公村的小村庄,沿黄公路从村东通过,沿黄一号旅游公路从村西薛公滩穿过。站在村子的高处瞭望,黄河流经的地方,一望无际的黄河滩涂地风光旖旎,加上沿线绵延曲折、随着季节和天气变化的不同景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在这里,赏荷花、品尝大闸蟹、小龙虾、垂钓、玩水上乐园等多个旅游项目任由游客选择。
      昔日,这里的滩涂地一度满目萧凉,大面积荒沟闲置撂荒。其后,薛公村通过清理整顿,荒沟变梯田、滩涂变美景、水域变成聚宝盆,已经成为林木茂盛的绿色海洋,实现“南蟹北养”。逐步建成莲池2000亩,大闸蟹养殖基地100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2000亩以及白鹅、甲鱼、泥鳅、鱼类等水产品培育发展基地,同时开通了10000米汽艇畅游河道、千亩芦苇荡、红莲观赏园、水上乐园等休闲娱乐的黄河文旅基地,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50万元,可以提供长短期就业岗位130余个。
      随着“三新模式”、农文旅融合等以果品产业为主体派生的农业产业化新业态不断呈现,一个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一个换装农业发展新时代的临猗,正厚积薄发、欣欣向荣。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
      01、07-09山西晚报记者钟 清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8期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1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9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4期

    • 第2024-09-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