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佳森)“考古实证、历史脉络、国家从何而来……”9月21日至22日,一场主题为“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对话——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起源学术研讨会”在临汾市襄汾县举行,该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基地承办,来自全国各地近40名文博资深专家出席参会。
“中国拥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在襄汾县可以具体体现。”襄汾县委书记刘春林致辞并表示,襄汾县发现九个“最”实证中国早期文明,其中包括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龙盘、最早的观象台、最早的圭表、最早的乐器组合、最早的王级大墓等文物重要发现,他希望各位专家以古鉴今,围绕陶寺文化畅所欲言,共同探索中国早期文明。
当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任会斌表示,此次大会能够顺利举行实属不易,文明的起源、形成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华文明起源备受世界各国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作需要多元学科交织完成,尤其是需要重视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融合,考古学与历史学密不可分,更是相互支持。
“这次研讨会能够在襄汾县举办可谓是恰逢其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表示,目前,中华文明探源主要是围绕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4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高江涛指出,陶寺遗址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重要的代表性遗址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78年开始对陶寺遗址展开研究,40多年来,大规模墓葬群、28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气势恢宏的宫城宫殿遗址等先后被发现。陶寺是百年中国考古的一个亮点、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节点、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内涵特质的聚焦点,也是“今日中国”绵延发展而来的重要初始点。
“去年,我们成立了中国历史研究所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基地,基地顺利创立其实与陶寺研究密不可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所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基地主任徐义华表示,能够在襄汾举办研讨会意义甚远,讨论最初中国绕不开陶寺,这里是考古学与历史学的交织呈现,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学者的支持,大家协力推进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研究。
为期两天学术研讨交流会中,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解析、辨证、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如何理解“国家”概念等。此外,专家学者一行还前往陶寺遗址现场,进行实地考察。